观点1+1

贫困生难道要永远一副“寒酸相”?

蒋萌

2016年11月11日14:4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贫困生难道要永远一副“寒酸相”?

背景:不少高校学子吐槽,为什么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

京华时报发表燕农的观点:教育的趣旨之于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其中之一即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一定要让贫困生有个贫困生的样子,衣食用品远落差于其他同学,很多时候就相当于将这个群体向下孤立和区别开来,年轻人比较脆弱的自尊,会不会被深藏进内心而转变成自闭,犹未可知。在整个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依然强调贫困生要有个“特殊”的样子,标准不免有些陈旧和落伍。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鼓励贫困生借助助学而由俭入奢,他们应该树立端正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事实上,这种教育是缺失的。而从疯狂的“校园贷”屡屡在校园内制造悲剧来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教育,不只是对贫困生群体,付诸几乎所有大学生群体都是缺位的。如何将大学生热衷的目光,从消费攀比拉回到知识探索,或许才是转移审视贫困生外在条件视线的最好方法。让贫困生也有体面的样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科学完善贫困生评定体系和资助方式,考验着高校的智慧。

小蒋随想:如果没有对物质改善的诉求,倘若缺乏对改变贫困状况的渴望,恐怕难有奋进拼搏的动力。人们对物质的极大需求,其实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从上述角度来看,任何人都不应对具有物欲性的诉求感到羞愧,贫困生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等逐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人们应当给予掌声、感到欣慰。面对贫困生的生活刚刚有点起色,就质疑人家拿助学金,折射出某种固化的阶层性歧视,甚至具有见不得人家好的畸形心理。当然,“伪贫困”确实存在。对这种人的辨识不难——有多少人会为了微薄的补助金而一直装穷?穿金戴银、开着宝马车领低保的人一查一个准。当下,常常听到标准二字,似乎没有标准就完全没有判断依据。不得不说,这可能陷入“标准依赖症”,忽略了世道人心的感知度。事实上,像贫困生不得拥有个人电脑、不能购买手机等“标准”,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是对社会和谐与包容性的撕裂。

检查站成“堵点”有没有改善空间?

背景:多位北京市民反映,在市内深夜开车时,经常遇到交警封路设关卡、查酒驾,结果造成临时执勤点前的车辆排成了“长龙”,半夜居然道路拥堵了。有些市民质疑,警方用封路方式查酒驾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新京报发表袁伊文的观点:严格执法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警方执法的唯一指标,还得兼顾执法成本、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等因素。不加区分地对司机进行酒精测试或临检,并不经济,也可能影响到公民的正当权利。“有枣没枣打三竿子”式的检查,是必须防止的,毕竟不能对所有司机搞“有罪推定”,否则不仅车主感觉麻烦,交警执法也可能不胜其烦。大半夜设卡抽检酒驾,最辛苦的还是交警,作为市民自当尽量理解、配合。不过,执法也当体恤警力,尽量有的放矢,向高清监控技术、云计算要执法效率、要快速机动,尽量避免广谱式抽检、大规模封路,正像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说的“努力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能”。查酒驾从严是民众乐见的好事,但还可以在精细管理、精确执法上做得更好些。

小蒋随想:我曾看到如下情形——面对前方有警察设卡检查,前车司机与副驾驶的人互换位置;在路面可以调头的情况下,有人远远看到检查站,直接调转车头往回开。简言之,在车辆排大队等候检查时,有些人却可能躲过检查。还有,河北燕郊距北京只隔着一条潮白河,燕郊有几十万“工作在北京、睡觉在河北”的北漂族,他们每天都要经过进京检查站,通过检查站动辄要用半小时乃至一小时,检查站成了一个严重“堵点”……为了首都安保与交通安全,设置固定检查站与临时检查哨是必要的,大城市的管理难度、各种权衡取舍也是明摆着。然而,管理者在呼吁公众理解与配合之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广撒网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面对检查站变为常态性“堵点”,有没有改善的可能与空间?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