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技术创新会把电影带到哪儿?

韩浩月

2016年11月09日08:15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技术创新会把电影带到哪儿?

李安和冯小刚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一次对谈电影,贾樟柯作为嘉宾主持参与谈论,这三位华语电影的重要导演聚到一起很有意思,再加上一个有趣的主题“我们的第一次”,使得这次对谈的内容更为吸引人关注。

这次对谈其实涉及到许多内容,比如各自对新片的拍摄感想、对电影前景的展望、自己的电影理想等,但被突出的一个主题,还是倾向于两位导演的创新——李安导演第一次拍摄120帧的电影,冯小刚第一次使用圆幕形式呈现电影,而且,促使他们做出这种创新选择的,不是潮流推动,也不是市场要求,而是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要为电影带来改变,或者说,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而有了创新的冲动。

李安和冯小刚的新片拍摄,都带有“任性”的成分。他们有“任性”的资格,因为他们无论是在作品口碑还是票房上,都为自己积累了信任感,投资人愿意配合他们一起承担“任性”带来的收益或风险。电影自被发明以来,由黑白到彩色,由正方形到长方形,由2D到3D,正是因为有电影人一颗追求变化的心,才使得近百年来电影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娱产品。但相比于电子娱乐快速的更新换代,电影在技术上的进步与变化,确实也保守了一些。

电影的技术创新,是需要冒不小风险的。对于电影的表达形式与载体,包括制作者、创作者乃至于观众,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比如对胶片电影的留恋,对2D形式的喜爱,对黑白电影的美好回忆等。《阿凡达》重新激活了3D技术,但多数电影都没必要用3D来呈现,又是不少观众的共同心声。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安与冯小刚的技术创新,除了给各自作品增加了话题性之外,是否会影响到电影的创作与制作潮流,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

120帧带来的“沉浸式观影”,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观众普遍对银幕的亮度、画面的精细程度以及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给予了认同。但另一方面,因为影厅改造的高昂成本,可供观影的影厅数量不足,使得第一时间观看120帧电影成为一个“奢侈”的事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首映之后,其视觉效果就引起了争议,“有得有失”成为海外媒体对这部电影的主流评价,除了肯定李安在视效方面的突破之外,“故事格局小”“影片非凡的视觉效果有时又会让人分心”、“技术真的会过分超前于时代”等声音不绝于耳。

要技术还是要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与电影密切相关的议题。一方面,技术的革新让电影呈现如虎添翼,尤其是特效的进步,使得导演可以尽情在银幕上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强化了电影的造梦功能,把以前许多无法落实到银幕上的虚幻场景,真实地投射到了银幕之上。但另一方面,绚丽的技术也使得一些商业大片脱离了故事核心,使得这些大片只剩下了特技堆积,也培养出了一批只认技术不看故事的观众,这使得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遭遇到了信任危机,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立体的、虚拟的、感官刺激更强的技术,会不会持续湮没故事,让故事成为技术的附庸?

国内电影业这两年一直在强调故事的重要性,事实上好莱坞也在反思,如何在技术保持持续进步的时候,回过头来寻找故事内在的朴素的本真的魅力。比故事需要借助技术来呈现更重要的是,技术要服务于故事,如果失去了故事,那么技术将会成为一件华丽的外衣。

当然,李安与冯小刚的这次技术创新,目的并不是改造电影的技术走向,而是建立在艺术追求基础上的一次个性化实验,他们的技术尝试,与商业大片的特技依赖,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所以,需要提醒电影业的是,不要盲目跟随李安与冯小刚的技术创新,把创作重点放在影片的形式上。电影发展需要技术支持,但电影真正的潮流不是向前追求技术,而是向后看,去发现过去那些经典电影是如何依赖故事而得以留存影史的。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