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减负为何屡减不成?

施 经

2016年11月08日08:4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减负为何屡减不成?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中小学生教育焦虑背后:竞争激烈 负担从课内转课外》。文章提及,随着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推出的种种减负办法,仅仅减轻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负担。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学校是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最明显的例子是原来从中学才开始学习的英语,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入学伊始便开始接触。而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科目和内容。要求学校单方面减负,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各类试卷、习题册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追求兴趣爱好,特别是更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这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然而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似乎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反,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如要求小学生准备精美的PPT等。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现象,即许多家长被迫帮助孩子完成其力不胜任的作业。原本以为摆脱了书山题海便能获得解脱,殊不知,只要有考评存在,负担便只重不轻。有家长抱怨:“在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下,还是以分数为主,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学校减的负,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不然自家孩子减负了,别家孩子还在努力,以后咋办?”这一切当然并不全是高考的错,试想,假如我们将包括高考在内的一切升学考试都取消掉,孩子们就能自由成长了吗?不,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测验,即使能够逃脱形式化的统一考试,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也逃不脱各种隐性的测试。

  我们的高考制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小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兼顾公平,另一方面则试图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个性发展。所以一些能够证明考生个性特长的经历,如国际奥赛获奖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加分项。可在这一思路驱动下,我们旋即发现,全国各地逐渐掀起了一场“奥赛热”,一些原本并无相应学科天赋的孩子也被赶鸭子上架,因而近些年来这些加分项不得不被大大压缩。改变高考等考试的内容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所谓负担,不过是学生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额外努力而已。当负担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普遍接受时,就具有一定的激励意义。问题仅仅在于,时下这些负担已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既然我们在根本上无法取消考试这一选拔制度,至少能降低其频度吧?如上文案例所示,要求小学生独立制作精美的PPT即不切实际,与其因这些荒唐的考评方式将学生的负担扩大化、波及家长,不如干干脆脆地取消它。可如此一来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取消平时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便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在最终考试中落后于人。这正是一些学生从学校解放出来,反而在校外培训班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尴尬的两难境地。

  学生课业负担屡屡加重是我国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反映,这既不能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条款予以解决,更不能期待几篇文章便能寻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只能期待全社会群策群力以觅得缓解之法,当然这听起来太过空洞。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