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重金求才”,优化资源配置才是长久之道

杨朝清

2016年11月02日16:0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四维彩超至少需要提前3个月预约;产科只有202张床位,但实际需要300张产床;产科医生42人,其中11人怀孕,实际需要60位产科医生才忙得过来…广东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在全院范围内征集妇产科人员利用自己休假时间支援产科工作,值班一个通宵,费用从500元至1400元。然而,即便如此,报名参加的人员并不多。(11月1日《广州日报》)

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调整,带来了“二孩潮”。供求关系在短期内的迅速变化,不可避免会导致产科医务人员的结构性短缺。更何况,“要二胎”的医务人员也不在少数,进一步加剧了“人才荒”。为了破解“十个瓶子七个盖子”,这家医院试图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 “如意算盘”落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医院“一个萝卜一个坑”,并没有多少人浮于事的“闲人”。那些医术和医德得到公众信任和认同的大医院,许多医务人员通常“马不停蹄”;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分身乏术、角色紧张是大多数医务人员尴尬的生存生态。身心疲惫的医务人员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愿意通宵值班“拼命挣钱”的,依然是少数。

作为当下医院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产科重金求才”折射了当下产科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的巨大缺口。伴随着公共政策得到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二孩潮”将会愈演愈烈。应对“二孩潮”,对于医院来说,无外乎两条道路,一是增加产科医务人员,二是实现减少产妇数量。

产科医务人员作为一种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与其他科室相比,产科医务人员的稳定性更强、离职率相对较低。在短期内增加产科医务人员,难以梦想照进现实。与之相比,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减少大医院的产妇数量,更具有操作性。

产科事关“母子平安”、“母女平安”,老百姓往往将信任托付给公立的大医院。在安全焦虑的驱动下,不少老百姓宁可“多花钱”、“多费力”,也要将孕妇送到大医院。分级诊疗的制度善意,在无形中被老百姓忽略乃至漠视了。倘若一些低等级的公立医院和一些有资质的民办医院能够进行分流,这家大医院就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困境。

“产科重金求才”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产科医务人员已经成为“香饽饽”,并且有越来越吃香的趋势;这也呼唤医学院校、家长和学生转变价值观念,为产科医务人员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此外,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那些已有的医疗资源如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和水平。只有双管齐下,产科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才会得到破解。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