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长征人,为你读长征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2016年10月18日18:11  来源:人民网
 

这两天,一个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中国人又“上天了”。搭载着“神舟”奔向“天宫”的火箭,正叫“长征”。

而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从红军“长征”到火箭“长征”,从地理的征途到空间的征程,“长征”可谓贯穿始终的核心符号。

为了纪念长征,人民日报再次出动了“任仲平”。将于明天见报的《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正是从剖析长征精神,让人看到从长征到新长征,一代代“长征人”如何以信念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把“整个天空的电聚集于避雷针的尖端”。

这次,我们请来参与“长征一号”火箭研制,见证了“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卫星的航天之路老专家韩厚健,为你讲读这一篇任仲平。

点击收听音频:《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5:11)

人物介绍:韩厚健

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

韩厚健为你读长征任仲平:

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写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

10月17日,长征火箭载着神舟飞船,奔向天宫二号。几天后的10月22日,我们将迎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今年恰好也是中国航天创业60周年,还是我们的火箭取名叫“长征火箭”50周年。

长征就像一条精神的航道,从昨天走到今天,从历史走向未来。今天,我们在空间上的征途,向浩瀚宇宙挺进;我们在时间上的征途,向民族复兴迈步。长征胜利80年,我们仍需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长征的历史: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从江西于都到宁夏固原,两年时间,转战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过30多条河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这次“无与伦比的史诗般远征”。

一方面,长征是“历史的界碑”:刚成立15年的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成熟起来,不仅来到陕北建立革命大本营,而且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找到了自己的基本路线。

另一方面,长征是“精神的丰碑”。就像张闻天说的,“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长征传播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让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之一振。

80多年来,长征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核心意象”。各地都有“长征街”“长征路”,治国理政、改革发展,都被称为“新长征”,还不断有人重走长征路。这正是因为,长征是人类精神的高光时刻,让人们在这里感受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召唤。

长征精神是什么?它并不抽象。它是红34师死守湘江阵地的壮烈与卓绝,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乐观与豪迈,是我们熟悉的“半截皮带”“金色鱼钩”“七根火柴”折射的信仰与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

相比空间上的征程,时间里的征程更耐人寻味。1921年建党, 1949年建国,中点是长征中的1935年;1978年改革开放,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点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改革深水区,有转型的阵痛,有成长的烦恼;复兴之路上,确立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曾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

80年过去了,“长征”的脚步,已经迈向了太空。但无论走多远,无论过多久,都需要面向未来,永不止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责编:袁勃、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