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居住证办理何必拘泥于“暂住”时长

蒋萌

2016年10月17日15:4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居住证办理何必拘泥于“暂住”时长

背景:今年10月1日开始,北京正式启用北京市居住证,暂住证走入历史。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办证者吐槽办证慢、办证难。

新京报发表西越的观点:按规定,办居住证需先提供在京居住满6个月证明,那么,在京居住时间如何证明呢?那就是通过已满6个月且在有效期内的暂住证或居住登记卡。也就是说,如果持有暂住证,且暂住证满足居住满6个月的条件,才可以办理居住证,如果没有满6个月,或者暂住证过期失效(暂住证一般有效期1年),就得办理居住登记卡。在此重重要求之下,符合办居住证的人口或许并不多,很多老“北漂”也要重新办居住证,然后等上6个月才具备资格。可实际上,这些老“北漂”早就已是北京常住人口了,社保交了多年,税也纳了多年,可能连房子、车子都买了,却要再等6个月,这也不太符合实际。有鉴于此,是否可以将个人社保和纳税情况作为办理居住证的重要参考,只要在北京连续缴纳社保或是纳税满6个月,并提供相应的证明,就可以直接办理居住证。

小蒋随想: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名称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城市对非本地户籍却长期在本地生活与工作的人群在管理思维上的变化。变化理当体现在权益更加平等、公共福利保障更为有力、社会服务更加高效等层面。从理念到行动上的变化,符合让城市建设者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让更多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时代主旨。基于上述原则,居住证的办理理应撤除不必要的门槛,简化手续尽可能方便办证群众。在北京办居住证要求当事人提供已满6个月且在有效期内的暂住证或居住登记卡,在证明方式上显得单一,本质上还是“同体性”证明。正规就业的劳动者都会在工作所在地缴纳社保,社保缴纳时长同样可以作为居住时间证明。在强调大数据管理的时代,人们的社保缴纳信息不应被行政管理部门共享,进而做到“无纸化”查询吗?或许,管理部门共享大数据需要过程,又或者考虑到公民隐私保护,因而有关信息尚不能统筹查阅。若此,为何不能让办证群众自行提供社保证明?事实上,劳动者登录有关网站,可以很方便地查询、下载、打印社保明细。何必让办证群众拘泥于“以暂住证换居住证”?

州庆安排学生调课备演是权力任性

背景:10月12日,大理大学500余名在校生接到班主任“为州庆备演”的通知。有学生质疑,排练时间长达数十天,且中间有数天需停课。对此,大理大学回应称,表演活动是“上面安排”,参演学生非停课而是“调课”,每天补助50元,有“特殊情况”的同学会准假。

新京报发表熊丙奇的观点:这样的事在各地不时发生,表明地方政府部门并没有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而学校也没有从保证学校教学秩序、保障学生权利角度出发,拒绝来自政府部门的不合理强制性要求。组织大学生参加州庆、市庆文艺活动表演,并非不可。但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学生必须自愿参加,包括不能“被自愿”;二是排练和表演活动,不能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应全部在课余时间进行,学校不能因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学生排练、表演,就强制学生参加演出,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停课、调课,这既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也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的课堂教学安排只能由教授委员会做出,行政部门不能随意干涉。高校学生“为州庆备演”,是行政干预教学的表现,是“上面安排”高于一切的症候,这不是对学生负责,而是对行政负责。根据国家已经做出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部署,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小蒋随想:在某种程度上,各种活动动不动就找学生当陪衬,还要求学生排练节目表演,是把学生当成“人体布景”,将学生视为低价乃至无偿劳力。严格说,这涉嫌侵犯学生乃至未成年人权益。此类情况不断发生,说明“组织学生参与”被滥用,而且习惯成自然。不可否认,学生除了学习,应适当参加社会活动,这一方面是让学生接受社会锻炼与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学习融入乃至奉献社会。但是,凡事都有度。不能让学生牺牲学习时间,“被自愿”沦为“花瓶”,管理者更不能利用学生参加商业活动。“上面安排”学生参加,许多学生不敢说“不”,已说明某些权力缺乏约束、某些权利未能有效维护。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