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除贫困日系列评论

人民网评:找准路子,才能拔除“穷根”

马天钦

2016年10月17日15:3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缺少落后地区的民生改善,共享发展就难言真正实现。拔除“穷根”,摆脱贫困,才能让全面小康落地生根。

形势不等人。如今,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一方面,贫困人口众多,全国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另一方面,脱贫时间紧迫,距离2020年仅有4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之重,重就重在贫困人口之多;难度之大,难就难在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脱贫。可以说,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锋期。

同时,怎样才能既保证贫困人口脱贫之后不返贫?如何才能在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没有稳定的产业根基,富裕的枝叶如何繁茂?没有内部的“造血”功能,仅靠“输血”如何得以持续?在这个意义上,产业扶贫正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产业扶贫,固然是一把“金钥匙”,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不同。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有什么区位优势,有什么短板缺陷等种种问题,都需要提前想明白、考虑清楚、规划妥当。不能因为发展心切,就“捡进篮子都是菜”,不经深入调查研究,就盲目上项目、搞产业,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此,无异于饮鸩止渴。

相反,因地制宜,才能激发活力;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从赣南老区以脐橙产业让老乡鼓起了“钱袋子”,到湖南侗乡通过开发同族文化带动旅游与扶贫的融合发展,再到山东聊城依托“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走出一条“造血式”脱贫路子,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的“脱贫故事”,无不有力地证明,只有把好脉搏、找准“病灶”,才能开好“药方”、药到病除。

重任在肩,当仁不让。当年,聂荣臻元帅曾在河北阜平战斗生活,留下了“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心愿。事实上,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我们常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决心勇气,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能否在“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能否以更精准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锲而不舍干下去。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不断书写下新的篇章。

贫穷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也将为世界摆脱贫困贡献“中国智慧”。美国《赫芬顿邮报》曾评价:“如果我们能从中国的努力中汲取经验,在全球创造另一个中国奇迹,那么甚至可以说,我们将永远带领人类走出贫困。”找准路子,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能让中国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梦想照见现实,更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