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冰箱”互惠互助的低成本社会更加温暖

杨朝清

2016年10月14日14:2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福建泉州市首台“分享冰箱”现身鲤城区南俊新街执节巷巷内牛肉馆门口,附近的饭店和居民都可以将自家富余且完好的食物放入冰箱中,冰箱24小时开放,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免费拿取。(10月13日《泉州晚报》)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剩下来”的食物很容易被丢进垃圾箱。“分享冰箱”不仅可以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也有助于让食物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一个低成本社会。

对于参与者来说,“分享冰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会交换的平台。今天我家里多了两把青菜,明天我在“分享冰箱”里发现了几个可以食用的面包;作为“分享经济”的一种类型,“分享冰箱”有助于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落到实处;每个人都是“分享经济”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是“分享经济”的受益者。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办法,“分享冰箱”不仅切实地裨益了他人,也照顾了他人的体面和尊严,让民间慈善以一种更加柔软、更有温度的方式呈现出来。“分享冰箱”搭建了一个社会互动的平台,让慈善参与双方“不相见、不相识”,避免了那些得到帮助的弱者的心理世界受到伤害。尽管“不见面、不相识”,好心人依然可以因为帮助他人更有“获得感”,弱者也可以感受到来他人的善意与关心。

但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风险社会,“分享冰箱”也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一方面,由饭店和居民放置的食品是否都在保质期内,是否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分享冰箱”是否会遭遇他人的破坏,依然有待观察。此外,“分享冰箱”的运行需要投入一定的电费和人力成本,这家餐馆能否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到底?一旦缺乏有力的风险防范,“分享冰箱”就可能会沦为“风险冰箱”。

“分享冰箱”要想物尽其用,离不开人们的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从上海等地的经验来看,“分享冰箱”也会遭遇 “公地悲剧”——食物在十分钟内被拿光,有人甚至想全部打包带走。只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实施操作系统,“分享冰箱”才会少一些“钻空子”的空间。只有趋利避害,“分享冰箱”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为建设低成本社会贡献力量。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