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让留守姑娘为“跨贫困地区”制度疏漏埋单

杨朝清

2016年09月27日14:4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四川省平昌县2016年高考文科状元贾永玉被中山大学录取后,因户籍归档出错被退档;日前补录至省内二本院校成都理工大学。平昌县招办称,经复核,贾永玉户籍地为渠县,不应以平昌县生源的身份获得中山大学的政策性加分。(9月26日《成都商报》)

作为一种“弱势补偿”,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有助于让寒门子弟拥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一项原本可以给寒门子弟带来光亮和温暖的制度,却让一位留守姑娘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是否也意味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疏漏呢?

神通广大的高考移民,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来骗取加分,破坏了教育公平。为了防止 “钻空子”,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要求考生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三年高中学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即考生的户籍地、学籍地虽然分离,但两地均属于能够享受加分政策的贫困地区。明明可以享受 “弱势补偿”,却由于制度疏漏让贾永玉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边缘人。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许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将孩子托付给老人,让留守儿童在“隔代寄养”模式下成长。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的贾永玉,尽管户籍地是渠县,但从8个月大起,就在外婆家生活,学籍地在平昌县。贾永玉的户籍地、学籍地分离并不具有很强的图谋性,并没有“有意为之”人为操作的痕迹,而是 “隔代寄养”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一个留守姑娘无奈与艰辛。

那些“有门路”、“有关系”的人们,试图利用制度的漏洞与规则的空子来让孩子享受加分政策带来的红利;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一些人找到了“变通”的生存空间,为了达到目标,这些人往往会剑走偏锋甚至铤而走险。这一切,离贾永玉太过遥远了。

缺乏社会资本的贾永玉,非但没有“钻空子”,反而为防范“钻空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原本可以在中山大学就读的她,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地在成都一所二本院校就读。让这样一个稚嫩、柔弱的留守姑娘为制度疏漏埋单,显然是不合理的。贾永玉本该享受的“弱势补偿”,理应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给贾永玉提供一个“制度救济”的窗口,不仅有助于守卫教育公平,也提升了全社会对“弱势补偿”的价值认同。作为一种特殊情形,户籍地与学籍地分离却又同属贫困地区的贾永玉,应该享受到“特事特办”的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让她感受到更多的光亮和温暖。于此同时,也要查漏补缺、防范于未然,在制度设计上更全面一些、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从而避免贾永玉的悲剧再次上演。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