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话长征】瑞金华屋:美好生活,从摆脱贫困开始

刘晨光

2016年09月23日12:46  来源:央视网
 
原标题:【中外学者话长征】瑞金华屋:美好生活,从摆脱贫困开始

  第一眼望到华屋村,便被一排檐角飞翘的房屋给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它们作为旧村的残余存在,只是为了照见昔日的民生多艰。而所谓“昔日”,不过四年多前罢了。

  这是一个位于瑞金叶坪乡的名村,使它载入史册的,是苏区时期对革命的壮烈奉献。当年该村仅有43户人家,但家家有人参加革命。其中有17位华姓子弟踊跃参军,长征之前,他们曾在后山各种一棵松树以明志,后在途中全部牺牲,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树苗长大。

  80年之后,当我拾阶而上,走进林荫,望着今天被称为“信念树”的17棵松,沉默良久。“瑞金建政,翻天覆地”。80年之间,古老的中国又翻了多少天,覆了多少地?就在过去四年之间,华屋村的剧变也开始了。可是,我仍觉得英烈们满怀希望看着岁月,看着现在和未来。

  是的,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期待。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说:“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革命老区的欠发展,有地理、交通、资源、技术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也与其为革命透支过大分不开。英烈们为之蹈死的主义,所铸就的应该是一个均衡发展、公平共享、共同富裕的社会。所以当2012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调查组来华屋调研,看到华屋的贫困状况时,难免深感震撼。

  有了关注和重视,政策和资金,再难的事情也好办了。华屋村的基建、住房、产业、教育、福利,很快就搞起来。村支书介绍说,家家都已通wifi。我开玩笑道,这发展不是跨越式的,而是飞跃式的。他认真地点头赞同,“确实,是飞跃式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革命是要人生,不是要人死。如今,我们大可补充说,革命不仅是要人生,更要人生得好。习总书记在上任伊始也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想,英烈们一定希望后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华屋村残存老房的格局,一看就是宗族聚居、守望相助。所谓“封建”,不全是压迫,里面的人情也可以很美。然而,破旧的老房大概只能用作存念或观赏了,也可作民俗研究之用。我问村支书,为什么不以原有的建筑风格来建造新房呢?他似乎没听清或没明白我的意思,只是说,他马上就要带我们去看新房——一栋两层半,每层90平米,共计225平米。

  这样的一栋房子要是在北京就太棒了。不过,许多人在北京,即便没有自己的房子,也会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也有不少人,宁愿舍弃自己在大城市的房子,也要坚持到别处去寻找美好生活。当年的革命者,不是把有流血牺牲危险的革命本身,视为自己追求的美好生活吗?

  华屋村很快将全部摆脱贫困。整个中国也是如此。这只是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开始。该地传统建房有“开天窗”的习惯,便于通风采光,也是为了积水(同时蕴意“聚财”),不过我觉得先人们可能还有一种更浪漫的想法,那就是方便在屋子里随时抬头看见天空。新建的楼房仍保留了这一传统。(作者刘晨光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