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心,每天都是中秋节

2016年09月15日14: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又一个中秋节到了,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而中秋的放假,给团圆创造了条件。这一天,很多人不远千里,早早回到家里,与父母亲人团聚,一起赏月亮、吃月饼,一种浓浓的亲情味道,氤氲在城市和乡村。

  其实这样一个日子,已被老人期待了许久。自从春节之后的离别开始,很多老人就盼望着这样的日子。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来,眼看着孩子来到身边,老人们拥有了一种真正的幸福。离别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逢,相逢是为了再一次的离别。只是,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在一年如水的岁月里,老人们多么希望这一天能够凝固下来,多么希望团聚的欢愉能够存续下来。

  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里,相聚的日子总是屈指可数,而离别才是生活的全部。对此,老人们能够理解,而年轻人也总是以此劝慰老人安慰自己。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而这种与亲人的团聚,就是一种我们不想看到但又迫不得已的失去。如果不从社会背景去考察,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常回家看看”的意义及其实现的艰难。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常回家看看”并非心不向往,而是实不能至。

  但我们还是认为,这种团聚的快乐,不应该仅仅发生在假日里。最近,“空巢青年”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相对于“空巢老人”,所谓的“空巢青年”大多指离开家乡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倒挂中,他们不是没想过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过优渥闲适的生活,但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的憧憬和大展宏图的志向,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扎根于城市。

  同样是空巢,“空巢青年”与“空巢老人”有着本质的不同。相对于“空巢老人”更多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多是无奈选择的结果,“空巢青年”是现象也是心态,有时甚至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其实,得益于发达的科技,“空巢青年”们往往并不“空巢”,他们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度过寂寞的夜。可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却很难化解无边的思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空巢青年”出发,我们期望更多人关心“空巢老人”,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够“常回家看看”,维系亲情的温度,保持家的“在线”状态。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希望留给未来。其实,未来留给我们的,有可能是更大的遗憾。很多年轻人总想着等自己成功了,再把父母接到城市团聚在一起。其实真到那一天,父母未必适应城市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与城市的无法融入,发生着太多的老人“逃离北上广”的故事。这也更加启示我们,尽孝要趁早,不要在当下的日子空画下未来的圆。

  这里,我们并非站在道德彼岸,空论此岸花开,忽视具体条件的制约,要求每一个年轻人都留在父母身边。而是想要强调,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期待的团圆团聚并不只是在中秋。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努力打拼的同时,还应该创造条件与父母在一起。哪怕身不能至也要心在一起,哪怕不能常回家也要让关心回家。总之,不要把孤单寂寞留给家人,留给老人。

  其实,只要有心,每天都是中秋节。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普遍的分离,也创造了相聚的条件。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家看看的难度,远远逊色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对父母的一次关怀,远比用心与网友交流简单。“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如果失去了亲人亲情的环绕,留下的只能是永远的叹息。(东原)

(责编:单芳、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