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教师节应少些节日狂欢多些反思调试

杨朝清

2016年09月09日08:48  来源:燕赵晚报
 
原标题:教师节应少些节日狂欢多些反思调试

  随着教师节的临近,“纠结”这个词成为很多学生家长的心病,该不该给老师送礼?该给老师送什么?辽宁大连市一所小学的家长QQ群里,家长们就此讨论热烈,大都倾向于送笔和送花,讨论送礼价值1000元左右。另一群同样备感纠结的是老师,该不该收?该怎么拒绝?(9月8日《半岛晨报》)

  伴随着市场化、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越来越单一化。作为一种社会联结手段,礼物既能给他人带来实惠,也具有“示弱”“示好”等符号功能。打着尊师重教的旗号,利用人情往来的渠道,给老师送礼成为一种 “潜规则”。

  人情往来讲究“你来我往”,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给教师送礼则是明显的“有去无回”。家长给老师送礼,并不是指望老师参与人情往来,而是期望老师对孩子给予倾斜性、差异性的“格外关照”。作为一种社会交换,送礼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心照不宣”;那些没有给老师送礼的家长,会陷入“别人送礼我不送,孩子要吃亏”的囚徒困境,只好身不由己地参与进来。

  激烈的教育竞争,让师资力量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在不少家长看来,老师是否“用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发展。在成功焦虑和公平焦虑的裹挟下,许多家长将送礼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试图收到更高的回报。对于老师们来说,收了的话难免会影响教育公平,也违背了相关的制度规范;不收的话又怕伤了家长的“脸面”,人为地形成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裂痕。

  教师节要少一些节日狂欢,多一些反思和自我调试。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教师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地来源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角色扮演。每个老师都需要去反思:我是不是一个好教师,在教书育人上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我是否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学生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的今天,教师只有“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如果教师依然在陈词滥调里打转,依然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不可避免会遭遇学生的“用脚投票”。那些没有将心思用在教书育人上、依然习惯“暴力育人”、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师,遭遇“差评”在所难免。

  教师节的本义,在于健全权益保障,提升社会认同,让教师的劳动更有价值,让教师更有尊严。一方面,教师要进行“自我救赎”,提升专业技能,遵循职业伦理,争做“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舆论要减少对教师的标签化和“污名化”,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毕竟,行为偏差、角色失范的教师只是少数,大多数教师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价值坚守。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