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好环境,才有健康中国(生态论苑)

刘 毅

2016年09月03日06: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无论生态环保问题,还是健康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病去如抽丝,彻底治愈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近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国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中国”成为热词。

  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健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还涉及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环境影响占17%、生物学因素占15%、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而医疗服务仅占8%。环境影响竟然远远超过了医疗服务,这一点或许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值得高度关注。的确,很难想象在一个生态环境糟糕的地方,人民的身体能普遍健康。

  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是紧密相关的,应协同推进,统筹解决。首先,应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多类型污染问题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天花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状况,下大力气重点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抓铁有痕地改善生态环境。

  其次,环境与健康的监测、调查、风险评估亟待加强。长期以来,我国对环境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系统化的基础研究非常缺乏,研究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持远远不够,不能为有效应对环境健康事件、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例如,几年前环保部着手制订土壤环境标准时,发现对“某种重金属多长时间内摄入多少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等基础性问题,研究上还是一片空白。去年开始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法律有了明确规定,不过,这是一件比较复杂、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久久为功的事情,还需要多部门密切协作,加大力度持续推进。

  此外,实现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广大公众的意识和行动至关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身心健康和生命品质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与此相似,天蓝水清的美好生态环境,和公众的意识和行动也密切相关,并不全是政府和企业的事。少开车多走路、适量点餐光盘行动等绿色之举,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大有益处,可一举多得。这样的“小事情”,大家都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会有聚沙成塔的惊人效果。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无论生态环保问题,还是健康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病去如抽丝,彻底治愈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只有社会各界、广大公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建共享,才能建成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健康发展。

(责编:王政淇、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