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服务职工,先摸准职工的“胃口”

陈晓燕

2016年08月30日09:27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大众话题】服务职工,先摸准职工的“胃口”

  服务站吸引职工、聚集人气,要摸准职工“胃口”提供精准对路的服务,只有这样,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畅通。

  据《工人日报》近日报道,在一个大型商务楼宇里,上海南京东路街道租下一个100平方米的“店面”,建起“京城驿站”群团工作室。工作室“开张”仅两个多月,就收获了近千名职工96分满意度的好成绩,甚至引得周边楼宇职工都找上门来要求加入工会。

  近年来,不少地方工会通过广泛建立基层服务站,将服务窗口设在职工聚集区,推动服务到一线。但也出现了一些尴尬局面:有些服务站尽管设施齐全,但门庭冷落,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服务与职工需求不匹配。笔者曾到过一个基层工会服务站,发现图书室的书籍大多是理论类,会有多少职工在工作之余专门来借阅这些“严肃”书籍呢?

  “京城驿站”群团工作室根据不同职工群体的多元需求,提供困难帮扶、法律服务、职工文体、心理咨询等多项服务,通过每周定时、定点接访或预约,使众多职工受益,自然赢得了职工的交口称赞。

  由此看来,服务站吸引职工、聚集人气,要摸准职工“胃口”提供精准对路的服务。比如,楼宇里的白领职工对健身、兴趣沙龙、音乐等需求可能较多;工地上的农民工往往对权益维护、文化娱乐比较感兴趣;社区里的职工会员也许更希望多些生活服务,等等。工会干部应该做足功课,努力让服务项目对得上职工胃口。

  还应在方式方法的创新上动脑筋。比如购买服务或发动志愿者,像上海南京东路街道的“京城驿站”群团工作室采取“资源+需求+众筹”的方法,吸引了不少志愿者;再如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大连金普新区总工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征集职工意见,“点对点”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每次活动都受到职工的热烈追捧。

  还需要在细节上围着职工转。比如要适应职工“生物钟”,延长营业时间,不能职工下班了服务站也关门了;要开门迎客,别让门禁卡等拦住了职工进门的脚步;不能坐等客来,还应主动走到职工中和职工交朋友,听心声。

  当然,服务站发挥作用还离不开上级工会的支持和投入。上级工会要将人、财、物等资源向其倾斜,使服务站能够为职工办得了实事。只有这样,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畅通。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