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打赏与“打脸”

刘雪松

2016年08月29日08:26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打赏与“打脸”

  过去的老板说,开了个店,请赏个脸。意思就是,您来消费,看得起我。现在有商家不这么说了,而是说,打个赏。意思就是,如果满意,给个赏钱。北京一些店家就这么干的。员工胸口别一个二维码,告诉你,扫一扫,老板会夸我。北京青年报报道的这桩事令人有些发笑。

  扫一扫的代价是三元五元不等的支付。钱是小钱,但跟中国人传统的“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唱的是让人感到相当别扭的荒腔走板。而商家美其名曰,打赏,是为了促进服务提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按照这个动机,给优质服务赏钱的,应该是店家,而不是消费者。因为服务的优劣,决定的是店家生意的冷热。而激活管理的,当然应该靠管理的成本来支出。这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基本共识。

  二维码打赏,实际上是上世纪9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的小费,无非是用数字化了的现代工具,替代了过去的堆着笑脸伸手要,所以北京一些店家的打赏点赞推出之后,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如同吃了苍蝇。

  想想也是,优质的服务可以通过打赏来点赞了,忽然之间有没有觉得服务人员的笑脸与殷勤,多少有些带着功利化的心计了?有没有觉得如果这么堆着笑、这么殷勤体贴着,不给人家打个赏,跟欠了人家一样不自在?有就对了。商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打赏,转移了员工激励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稳定了员工队伍。

  忽然记起10多年前餐饮、娱乐场所,门前开门的保安、桌前周旋的服务员,甚至厕所里递一块脏兮兮热毛巾的,那些手上捏着的、盘子里放着的几张纸币。那些笑脸与殷勤,那些纸币的暗示,强烈地告诉你,给小费,给小费,给小费。

  没过多久,这个跟中国人消费习惯严重脱节的“外来文化”,很快消失了。消失,是因为绝大部分消费者,掏得不情不愿,是因为消费者反而觉得这样的消费场所,笑容背后不知深浅。

  中国的消费者,在乎钱,更在乎感觉。这种感觉,跟别的一些国家的消费感觉相比,是文化的差异。但不是谁的文化比谁的时尚些、优越些,而是人情味的感觉不同。然而让人感觉味道不对的是,中烹协的感受,跟消费者的感受完全不同。中烹协认为,这是当代社会食客情绪一种表现方式,不足为奇,可以顺其发展。并且举例说,“就像打车软件也有发红包的功能一样”。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但这歌也不能唱出“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给点钱”这种荒腔,也不能把当代社会食客明明有反感的情绪唱成欢迎的情绪吧。

  好在消法还能为卷土重来的小费式打赏找到拒绝的理由。如果服务员为了索要打赏而干扰了顾客用餐,消费者可以向商家提出投诉,这是给索要打赏给出的“打脸”依据。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