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剪断论文生产链,还学术以清明

刘雪松

2016年08月16日08:45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剪断论文生产链,还学术以清明

  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井春,3000元买来的一篇万字论文,大大咧咧发表在了校刊上。没想到这篇论文竟然不是出自论文代写机构,而是一名本科毕业生的原创。显然,赵井春这次,是被论文的卖家给坑了。

  赵井春因学术不端被解聘,也是咎由自取。说中国是全世界“垃圾论文”的第一生产大国,一点都不夸张。上个月央视披露的国内论文造假产业链表明,炮制论文已经成为一条龙服务的公司化运作。其中一家叫做广州名匠文化传播公司的机构,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500元以上的论文订单4688单。这些客户,从教授、博导到普通大学生、职称待评者,应有尽有。综合反馈表明,“买家满意度高”。

  满意度高,是因为花钱代加工的各色论文,都叩开了官方机构的评审大门。所以相比赵井春一不小心买了篇原创论文被作者发现,那些成千上万的论文买家,都是论文难倒“英雄汉”这个整体悲剧中的“幸运者”。

  赵井春如果认认真真写论文,未必比买来的这篇原创论文差,更未必比论文加工厂里改头换面做拼装的“产品”差。但既然市场上有得卖,买了能够发得出,像赵井春一样寻求代加工的大有人在。更何况还有太多真正做具体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士,并没有条件可以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写论文,更没有敲开学术期刊高高在上的“门路”,所以,论文产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繁荣”,便可想而知了。

  中国论文市场的畸形存在,背后透露的是一个畸形的论文门槛设计。评职称,交论文。想毕业,交论文。而且很多门槛还设定必须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期刊多少篇甚至多少字数,否则便是一票否决。而论文的质量不是决定的原因,决定的是发表在哪一级的期刊上,能不能通得过电子化设计的“查重率”,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在这样的门槛设计上,论文已经失去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严肃性、权威性,而是演化成完全功利化了的一块块鸡肋,每年大量的垃圾论文充斥学术期刊、堆满评审案头。

  央视报道之后,被广州警方以“涉嫌非法经营罪”而立案的那家论文炮制公司,此前在向“客户”介绍他们的“原创秘诀”时说 ,他们的论文在“查重率”方面能够绝对过关,主要靠的是整合,“比如说‘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他就会说‘我今天晚上食用了鸡蛋炒番茄’,或者是‘西红柿炒鸡蛋作为我的晚饭’。”

  职称评比、学位颁发,有“只讲论文不讲实绩”的畸形制度设计在,就一定有论文难倒“英雄汉”的抓狂者;有“只看发表不看质量”的畸形评审门槛在,就一定有论文买卖的生意在。没有这些评定的门槛对于学识与实践的无视,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为一篇论文而彻底难倒的无奈与抓狂。它如同一场形式主义的逼债,客观上促成了炮制论文的一笔笔买卖。

  把赵井春解聘了,把炮制论文的加工厂查封了,中国的学术就“端”了吗?未必。他们应该解聘、应该查封,但更需要解开的,是套在知识分子头上形而上的论文紧箍咒。中国顺利通过了职称与学位评审的论文,有多少的比例是实打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多少是像赵井春那样买来的“产品”?旁观者心知肚明,评审席上那些端坐着的人们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