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愤而砸ATM机”背后的思考

赵霞

2016年08月09日14: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父母双亡,婚姻失败,来到咸阳又一直找不到工作,甘肃女子李某开始抱怨“上天不公”,一气之下,她砸坏了咸阳多家银行的22台ATM机,造成直接损失50余万元。(华商报,8月9日)

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子,面对父母双亡、婚姻失败、无家可归、工作无望等多重打击,心中难免产生诸多消极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宣泄,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有可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甘肃这名女子就是将心中不满、怨恨等消极情绪发泄到ATM机上,或许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点心理上的“安慰”。

诚然,人不可能永远处于良好的情绪当中,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烦恼,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超出了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就必须释放出来,否则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可能是他人、社会。但是选择发泄、释放消极情绪的方式要适当,不能想何时发泄就何时发泄,想怎样发泄就怎样发泄,更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触犯国家法律。

甘肃女子李某采用“砸ATM机”的方式来发平衡“为何ATM机里面有很多钱,而自己没有一分钱”的心理。从表面上看,她自己的情绪是得到了宣泄,但是等待她的却是法律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出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不懂得如何合理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暴露出人们的法治观念淡薄。

与此同时,女子为了泄愤而“砸ATM机”的事件,也说明了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社会救助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这不仅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社会救助存在救助宣传不到位、救助手段单一、基层救助力量薄弱、工作经费不足、救助过于被动等问题,从而导致救助效果不佳。所以如何才能提高社会救助的实效性,是摆在社会救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不仅要从救助政策、救助工作人员、救助经费等方面入手,还要主动开展救助调研活动,听取基层人员对社会救助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加救助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目前,“砸ATM机”的当事人已经被警方刑拘,但该事件留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合理发泄情绪这样简单,还有对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公平制度的深刻思考。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