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郏县白庙乡黑庙村56岁的教师谷心亮无意间在自家出售的西瓜上“书写”字画,打开了“西瓜难卖”的市场,11天时间,他家种植的一亩多6000斤早熟西瓜,在他的“挥毫”下销售一空,连带半亩2000斤甜瓜也快售罄。(8月2日《大河报》)
西瓜在一个时间段集中上市,供求关系的失衡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 “西瓜难卖”是许多农民都会遇到的难题,每年都在上演;“字画西瓜”则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逆袭”,当别的农民还在为卖瓜犯愁的时候,谷心亮一家的西瓜早已顺利脱手。
“长江学者”、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认为,伴随着社会变迁,当今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或者被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与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渐行渐远。“字画西瓜”之所以畅销,就在于它通过后期加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让西瓜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字画西瓜”不仅具有实在的食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用来传递祝福、表达情感、寄托希望。消费者对“字画西瓜”趋之如骛,并不是因为这种西瓜比别人家的西瓜美味、可口,而是因为“字画西瓜”的别出心裁;讲究心意、追求寓意,字画的符号价值提升了西瓜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谷心亮的书法技能通过“字画西瓜”找到了一个“赢得尊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渠道。一方面,“字画西瓜”被消费者青睐,很快销售一空;另一方面,考虑到“字画西瓜”费时费力,谷心亮的售价比普通西瓜每斤高出一毛钱。知识、技能、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字画西瓜”的形式转化为财富;尽管回报谈不上丰厚,依然是对谷心亮的一种激励和认同。
不论是写上“吉祥如意”、“日进斗金”这样讨喜的字画,还是刻上顾客喜欢的字样,抑或接受“私人订制”,“字画西瓜”走出了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窠臼,更加注重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学会拥抱市场,社会化小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字画西瓜”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些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慢一拍”——外部生产条件的现代化与农户自我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不能同步增长,陈旧落后的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会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增产不增收”。
充分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利用理性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过渡的必由之路。有知识、有技能、有市场观念的谷心亮,初步具备了职业农民的雏形;作为一种“自我救赎”,“字画西瓜”让我们见证了一位社会化小农的转型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