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死守,禁绝跨区域倒垃圾的猫鼠游戏

邓海建

2016年08月01日14:2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7月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金庭镇的省太湖强制隔离戒毒所发现大面积偷倒垃圾事件”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27日,记者从苏州官方获悉,太湖垃圾事件19名嫌疑人已先后落网,苏州出新规严控垃圾流入。

作奸犯科,罪得其咎。只管自家的金山银山,不顾他人的绿水青山——环境事件中以邻为壑的短视思维,总算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应有的惩戒。嫌疑人多落网,垃圾无害处理,地方环保执法因此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能说坏事成了好事,但,偷倒垃圾事件起码是个教训,亦是个契机:敦促地方部门打起十二分精神,防止城市垃圾暗度陈仓式“上山下乡”。

回到事件本身:6月下旬,一大批来自上海的建筑、生活等各色垃圾被倾倒在了苏州太湖西山岛上。苏州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事后发布公告表示,本次被倾倒的垃圾高达1.2万吨,另有4000吨尚未来得及倾倒。但实际上,仅仅是“疑似沪牌垃圾”,已经绝非孤例:2015年5月,曾有不法分子将垃圾从上海用船运至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倾倒,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今年7月16日,南通海门市的民众发现有大量垃圾倾倒于当地农场,据已被刑拘的组织者供认,这些垃圾也来自上海。如果跳脱于江浙沪地带,放眼全国,类似事件也不算鲜见。道理很简单:经济层面而言,一倒了之比正常处理便宜太多;法律层面而言,违法成本低到不足以威慑违法行为。侥幸心理之下,跨区域倾倒垃圾就成了破窗效应下的“明规则”。

违法倾倒的垃圾一路呼啸而来,如果说,这仅仅是倾倒方的野心在作祟,显然难以说服“一路关卡”的现实。眼下而言,真正的问责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是从法理层面对倾倒者判罚违法责任,二是厘清“这一路”的灰黑色链条,将传闻中的“掮客”等角色晾晒在真相的阳光下,依据职能监管的责任开出对等的罚单。

亡羊补牢,莫如先把牢笼筑好。太湖垃圾事件并非一地之事,某种意义上说,它折射的是城市垃圾消纳能力与环境执法变量之间的投机关系。就像资本逐利一样,城市垃圾处理总会有偷工减料的冲动,这个时候,如果“邻居”的环保执法能力没有“长出牙齿”,执法上的洼地就成了垃圾倾倒的福地。于此而言,眼下要做的就是两个:一是对垃圾建立终身追溯机制。全面台账、全程追踪,打破环保执法区域分割,加快信息共享进程。二是全天候无缝监管,水陆两路,落实岗位责任、环节责任,擅自接收、消纳处置过境垃圾严肃问责。

在垃圾处置上,严防死守、常态整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既不打邻居的主意、更要把自家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之下,不能让跑冒滴漏的垃圾,成了利益勾兑的猫鼠游戏。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