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6000件古瓷“赝品”绝非“空穴来风”

宋潇

2016年07月28日08:49  来源:燕赵晚报
 
原标题:6000件古瓷“赝品”绝非“空穴来风”

  近日,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方就此宣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然而,这看似普通的捐赠却引发了文博圈和历史学界的质疑,部分业界人士质疑这6000件藏品为“赝品”。(7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原本是皆大欢喜的校友捐赠,却引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舆论风波,对文物鉴定市场来说,绝不是简单的舆论地震那么简单。虽然目前尚未对古瓷是否属于赝品有所定论,但由此所引发的关于高校捐赠体系,以及对文物市场专业界定的争论,比眼下的古瓷真伪性更为迫切。

  从文物鉴定的程序来看,校友向大学博物馆捐赠文物,不应该忽视第三方鉴定的程序设置,换言之,捐赠文物无关身份,都应查验真伪。因为,随着近年来全国鉴宝节目的热播,文玩鉴定也逐渐风行,然而大热的文玩经济背景下,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黑幕”。

  早在2011年央视“3·15”晚会上鉴定黑幕被曝光后,鉴定便成了一个臭遍大街的热门话题,很多人也是谈“鉴”色变,但小众群体的焦虑并未影响到文物鉴定市场的粗暴扩张。几年时间内,便成为投资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便是文物市场鉴定秩序缺失的客观原因。对于大学来说,在获捐前,就应当有第三方且具公信力的鉴定单位参与,建立博物馆,应到文保单位进行备案。

  从高校捐赠体系的成熟度考虑,校方无视文物真伪,宣布成立古陶瓷博物馆和古陶瓷与古代文明研究院的做法就欠妥。即便捐赠对校方和校友自己都是互惠互利的好事,但是若被这种捐赠情怀蒙蔽双眼,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要知道,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此前也发生过对“清华简”“浙大简”真伪性的大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触及到高校捐赠文化的“操之过急”上。虽然对校友捐赠的善意不应有过多质疑,但是必要的程序鉴定还是不能少,关乎高校形象和捐赠专业化的大事,应该在捐赠途径和流程方面给予更规范的要求,不能随意而为。

  同样,这6000件古瓷是否属于赝品,其实仅仅是对校友捐赠和校方查验缺失的讨论,若真是赝品,那必然会引起舆论哗然,也会导致校方和校友感情受到打击,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然而相比于对真伪性的争议,加强高校捐赠体系的专业化,或者是反思“文化复制”的怪圈现象则显得更为重要。

  无论捐赠文物“以假乱真”还是专家质疑有理,都没有必要在此纠结。其中的深层原因,是“文化复制”的病毒式蔓延,若上升到国内文化符号的层面,这样的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在文物赝品大行其道的背后,其实是在丢失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物情怀。

  类似校友捐赠文物的善意需要珍惜,在这份善意下更应保持对文物鉴定的理性。受利益驱动的文物鉴定市场,亟待价值评估的专业化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标准。捐赠的监管机制,尤需要兼顾这种善意和理性,否则,捐赠的义举得不到理解,藏品恐怕还会再被文物界、收藏界的专家、学者所取笑。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