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子、塑料布甚至是硬纸板铺在地铁站内,有人躺着睡觉,有人围坐一圈打牌,孩子在一旁嬉戏打闹。近日上海持续出现高温,极端最高气温达40℃,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地铁13号线金沙江西路站成了附近居民的“避暑胜地”。对此,车站方面呼吁居民文明避暑,将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加大劝导力度。(7月25日 澎湃新闻网)
近些年,地铁纳凉几乎成为每年盛夏关注的话题,一方面酷热难当,市民纳凉需求与地铁的安全运营形成矛盾;另一方面市民地铁纳凉带来文明乱象,放大了文明陋习。正因为如此,出现了对待纳凉的不同态度,有驱赶的,也有包容的,当然,也有如上海地铁引导文明避暑的,如此趋利避害,自然是上上之选。
透过地铁蹭凉,某种程度还是折射出城市避暑功能供给的短板。不仅城市能够提供纳凉的场所相对短缺,许多城市都出现到车站、银行、地铁、超市等公共场所“蹭凉”,给公共秩序带来了压力;而且还缺少细节性的设计,比如地铁站内纳凉,除了“低温”之外,提供不了供休息、休闲、卫生等功能性的服务,诸如市民“打地铺”、席地而坐等不文明现象,基本都是配套服务缺失所致。
城市纳凉是城市居民夏季的刚性需求,应当纳入制度性的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变居民自寻出路为城市主动供给。首先,政府所属的公共场所,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如夏季开放防空洞已成了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管理部门的“必修课”,防空设施各大城市都有,稍加配套,便可以发挥很好的纳凉作用。不仅防空洞,包括图书馆、新华书店、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夏日都应该向市民免费开放。其次,鼓励地铁、银行、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场所,有条件地提供免费纳凉服务,如给予一定的能源管理补贴,场所在高温天气辟出一定的纳凉区,提供纳凉便利,承担起社会责任。
此外,还应把文化文明引入纳凉服务,相关的纳凉场所除了提供必要降温、休息设备之外,还可以增设手机上网、娱乐等功能。比如,利用人防设施开办的专门纳凉点,可以增设阅览区、娱乐区等,设置读书、下棋、看电影、看电视等活动项目,丰富纳凉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和引导,让居民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近文明纳凉。如此,既可以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纳凉的需求,又能够缓解居民大量集中在地铁、银行、超市等少量场所,所形成“蹭凉”与运营秩序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