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官员在朋友圈沉默寡言折射出什么?

蒋萌

2016年07月15日13:5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官员在朋友圈沉默寡言折射出什么?

背景:有媒体分析,领导干部在微信朋友圈一般都比较沉默,而且级别越高越不爱在朋友圈说话,他们几乎从不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即使偶尔更新也以转发“心灵鸡汤”、分享风景照为主。这个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非常普遍。

京华时报发表汤嘉琛的观点: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当今的官场文化并不鼓励官员有“个性”,反倒主张面目越模糊越好。笔者不止一次听一些公务员朋友说过,在体制内生存不怕你跟其他人言行相同,就怕你跟别人不同。当别的领导干部都在网络时代谨言慎行,如果有谁表现得特别活跃,就很容易被贴上“爱出风头”“不够稳重”的标签。导致“官样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领导干部将网络当作可能影响个人仕途的危险因素,而非加分因素。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体制内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管住嘴”。在朋友圈“乱说话”,很可能会被过度解读或被人“打小报告”——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官员因发朋友圈被处分的案例。民众期望看到善用网络、善于与网友打成一片的新型官员,而非思想观念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鸵鸟干部”。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也需要更多高级别官员作出表率。

小蒋随想:季羡林老爷子有句名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他的意思大概是,做人要有底线,说话要有尺度。一个文化大家尚且如此,折射出“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是中国文人以及士大夫阶层长久以来遵循的一种“不成文却显见”的法则。对许多体制内的官员而言,“谨言慎行”更是一种金科玉律。现实中,偶尔会有个别“大嘴巴”的官员,但这样的人的仕途之路通常走不了很远。这之中,还有一些微妙情形值得探究——一些在领导面前能说会道甚至擅长溜须拍马的人,却能获得某些领导的青睐乃至提拔。这说明,一些干部把心思都用在了领导身上,而不是群众身上,折射出对干部的考评任用主要是自上级至下级,缺少来自群众的打分与投票。一些官员在朋友圈乃至公共场合惜字如金,也是上述问题的一个注脚、一种表象。基于此,单纯“鼓励”干部发声恐怕是头疼医头。还是要从行政机制的深层着手,正本清源。

自行车高速路须防超标电动车狂飙

背景:据报道,北京市拟建设首条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回龙观与中关村,全程13.9公里。这条路将设计为封闭式,没有机动车穿行,全程无红绿灯。

京华时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修建自行车高速路,将促使更多的人选择骑车出行,或能培育出一大批骑行族。既锻炼身体,又绿色环保,何乐而不为?修自行车高速路,也是对自行车路权的捍卫。据记者在中关村西大街体验发现,想在非机动车道上畅通行进,相当困难,没有隔离护栏的路段上,自行车道被很多汽车占领,甚至有些车辆毫无征兆地快速向非机动车道并道,十分危险。现有的自行车道被不时“侵略”,自行车路权已岌岌可危。如果说修建自行车高速路是一项较为奢侈的工程,很难全面推进,那么,还自行车路权总该是更迫切、更重要之事吧。所以,比修自行车高速路更重要的,是收复自行车路权。一个高效率的社会就应该“各行其道”,谁的道路归谁走,互不干扰,也不互打对方“领地”的主意。只有前期科学调研规划、硬件保障升级,才能激发绿色出行成为主流,社会成员也才能皆大欢喜,实现多赢。

小蒋随想:一面是城市土地寸土寸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另一面是自行车高速路封闭式、全程无红绿灯,这已决定了自行车高速路的修建难以遍地开花,只能结合实际路况,选择性修建。有人提出,城市里存在一些使用频率很低甚至已废弃的火车专用道,可以被改建成自行车高速路。此外,在以后新建城市快速路时,可否给自行车高速路预留空间?这些建议值得有关部门考虑。当然,自行车高速路终归是一种补充,现有的普通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随意“借用”的情况,也需要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大量电动自行车的出现且已成为一大交通事故“主力”,已暴露出管理的不足。对于电动自行车,各地既不能“一禁了之”,又不能任由其向大马力、机动车方向发展。超标的、“准摩托车”式的电动自行车,不仅会威胁到普通自行车骑行人与行人的安全,而且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自身也构成极大隐患。尤其是在自行车高速路上,要谨防大马力电动自行车狂飙。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