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点击鼠标下单,国外的商品就会漂洋过海进家门。本来快捷的海外购,却让江苏南京玄武区消协秘书长孙先生感到气愤。因为,他4月9日在中国亚马逊“海外购”平台下单购买的美国电池,至今没收到。3个多月的漫漫等待让这位平时替他人维权的消协秘书长深感无助。孙先生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对海外购市场的监管。(见7月11日《扬子晚报》)
在公众看来,消协秘书长熟识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掌握的信息较多,自我保护意识强,且维权经验丰富。然而,在面对跨境电购的难题时,这位消协秘书长同样遭遇“踢皮球”“闭门羹”和“拖延术”,且非常被动,至今维权无果。这实在有点黑色幽默。如果换成其他普通消费者,岂不是更加“蒙圈”、更加被动和没底气?
这位消协秘书长在维权过程中已经使用了与经营者多次协商、要求经营者提供相关物流证据、向监管维权部门投诉等手段,维权努力不可谓不够,维权措施不可谓不硬,维权尝试不可谓不多,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他已经做得够好了,却依然无法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维权结果。其实,这位消协秘书长的消费、维权体验就是一次真刀真枪的维权调研和检验,检验出了跨境电商领域的消费隐患、经营漏洞和维权短板,也揭了维权机制的短,让某些消费领域的维权机制很难堪。
由于跨境电商的商品产地、经营主体、物流、售后等环节中有一个或多个关联境外,而多数消费者对与这些环节有关的法律、维权责任主体、维权路径、维权流程等非常陌生,缺乏维权经验和信心,所以在权益受损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
一些跨境电商也容易自恃实力雄厚,有境外因素,利用法律差异和消费者的维权弱点,模糊概念,打擦边球,不提供必要的信息,导致购物流程不透明,甚至搞霸王条款,减轻或排除己方责任,侵犯消费者权益。
面对方兴未艾的跨境电购或准跨境电购(电商在中国,只是购物的部分环节涉及境外),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维权需求,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维权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显然没有跟上——观念落后,本领不强,经验不足或者责任感匮乏,没有对经营者起到督促、规范、倒逼作用,也没有对消费者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消协秘书长遭遇维权难既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启示。消费者、经营者、监管部门以及相关维权组织都应该以此为鉴,照一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增强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堵住各种漏洞,完善维权机制,推进履职到位,让涉及跨境购物的维权更到位、更快捷、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