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大家谈·践行新发展理念⑥)

人民日报:协调发展,让社会更有归属感

2016年07月13日04: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协调发展是社会的粘合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关注发展整体效能,注重调整利益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社会工程。本期“大家谈”,我们摘编了三位读者来稿,探讨如何让协调发展成为思考问题、消除障碍的起点,和大家分享。 

  自今年2月29日起,关于如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家谈”一共推出了6期征文。通过大家的来稿和探讨,廓清了一些认识误区,也增进了不少行动共识,特此感谢广大读者的参与,也敬请垂注新的“大家谈”主题。

  ——编 者 

         

  补齐农村的发展短板

  浙江桐乡 庄永明

  我所在的乡镇,正在进行“景区全域化”实践,目标是把全镇打造成景区,把农村建设为景点。实施后效果明显,农村与镇区实现了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父亲自豪地说,现在农村的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城里人倒要稀罕咱们了。

  农村被“稀罕”,是因为发展潜力激发出来了。近两年,我们这里实施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桥铺路、环境整治、文化礼堂建设等工作,吸收大量村民“就地务工”。由于需求量大,常常一工难求,村民的工资报酬也因此水涨船高。同时,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村民创办农家乐、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一些古村落建成了摄影基地,吸引着四方游客……基建“硬件”的改善,与思想“软件”的驱动互相砥砺,帮助农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协调不协调,农村很重要。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将目光、力量和资源向农村聚焦、倾斜,以镇带村、以商促农,使农民富起来、得实惠,我国的转型发展就能更加稳健、更有底气。

     

  把共赢作为战略目标

  北京海淀 严 力

  前段时间,北京著名景点南锣鼓巷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并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引发公众热议。民俗变味,商业气息愈演愈浓;节假日人满为患,感受民俗变成了看人山人海……南锣鼓巷“摘牌拒客”的背后,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深刻反思。

  不可否认,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是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有效抓手。但在挖掘文化独特性、提升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好文物风貌,使这些文化资源足以传给子孙后代。然而,现在不少地方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将开发凌驾于保护之上。如果不回到“保护性开发”的正路上来,很有可能会毁掉文物古迹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看,南锣鼓巷的做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有意识的自我“降温”,值得借鉴:无论怎么挖潜,一个景区的旅游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保持其文化活力,需要给开发划定红线。当开发与保护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时,文化传承与商业效益才能实现共赢。

      

  别忽视疏通“毛细血管”

  浙江杭州 吴仲铠

  前不久回老家,发现随时都能租赁的电动“微公交”,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尤其是间隔距离较远时,租用一辆刷手机APP就能付费的“微公交”,能轻松解决打不到车、等不到公交的麻烦。简单贴心的租还手续,布局合理的充电点,大大方便了市民的自助出行,是公共自行车之后又一项便民交通选择。

  近年来,我国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但不少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仍不够便捷、舒适,群众多有怨言。可见,“大动脉”打通了,还不能忽视“毛细血管”的疏通。无论是为上班族推出“定制公交”,还是为老龄化率高、就医需求多的居民区推出直达医院的“社区巴士”,看似细小的调整与创新,其实是实现交通服务闭环不可或缺的举措。

  发展公共交通,是为了全方位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瞄准服务“盲点”,夯实“大交通”的基础固然重要,搞活“微交通”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两者并行不悖,群众出行的便捷度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本系列征文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3日 05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