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青年观:莫忘人生“收藏夹”

虞金星
2016年07月12日04: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找到那个站在人生起始处的人,翻出最初在行囊里为自己准备的那些给养:一份好学之意,一份向善之意,一份坚持真理之意,一份坚忍不拔之意,一份忍耐磨砺、坚持初心之意

     

  我的网络收藏夹里,存了一堆网页,都是长久以来遨游网络世界,沙里淘金而保存下来,准备过后好好学习的文章。然而,大部分最终也就这么存在了收藏夹里,一条一条摞起来,落满了电子世界的尘埃。

  最初那点“过后好好学习”的念头,在五光十色的刷屏浏览里,不断稀释,偶尔重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让人觉得充实、又让人觉得心虚的文件夹。或许,它最后会在某次系统还原里被涤荡一空。

  据我所见,这样的“收藏夹”并不止我有。有时候静下来想想,当初把它们存起来,心理大致是类似的:读到时觉得有可拍案、击节之处,但要想真有长进,有真收获,又得重读几遍,仔细琢磨。

  只不过,“重读”最后往往变成了“我以为我会去重读”。

  这大概算是个新版的“掰玉米”的故事:饥饿的熊闯进了浩如烟海的网络资讯世界这片玉米地,掰一个,扔在筐里,掰一个,扔在筐里。它倒并不一定是好高骛远,等着找到那个最大最鲜美的。只是这块玉米地太广阔了,它又总想着等摘到头了,再坐下来细细品尝。于是,走啊走,掰啊掰,渐渐地,也就忘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也是当初想做的,就是拿玉米好好治肚饿。

  这位饥饿的访客,就是这么“迷失”于外部世界,也“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的。

  落灰的“收藏夹”,或许只能算是人生“迷失”里微不足道的一种。而用更宏阔的眼光打量人生,“迷失”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从初出人生的茅庐开始,我们就得意识到这样的风险。

  多少人站在从校门到社会的门槛上时,胸怀壮志,心有标尺,走着走着,就刻度模糊,准星不明了。年深日久,可能会只顾犁地、忘了抬头看路,导致行差踏错——这种危险,大家相互提醒得比较多,还比较警觉。但贪恋前路五光十色,盯着一山还有一山高,等着摘一个个鲜嫩的“玉米”,而不记得回身照照来路上的镜子,拂拂心头堆积的尘垢,让它不至于累积成灾——这种风险,少有警觉,容易被人忽视。

  这就是“失”,这就是“忘”。2000多年前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不断追问内省,或许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对抗这种“失”与“忘”的藜杖。他讲“每日”,何尝不是每年,每个阶段,每段试图保持自我精神的人生呢?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甚至本能里,是有对“失”与“忘”的抗拒,对“最初”的追溯愿望与反省冲动的。近2000年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著成《说文解字》,试图以形、音、义相结合,证古字的来历、本意,以澄清时人对文字的曲解。时至今日,“说文解字”、追溯原形本义的风格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在我们的文章里、在我们的精神活动里,始终有一席之地。

  于现实的人生而言,拂去“收藏夹”的尘埃,追溯源流,问询本义,其实不过是找到那个站在人生起始处的人,翻出他最初在行囊里为自己准备的那些给养:一份好学之意,一份向善之意,一份坚持真理之意,一份坚忍不拔之意,一份忍耐磨砺、坚持初心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在高处远观而产生的这份信心之源,不仅是对未来路途的成竹在胸,同样也包括回望来路,明了初心,重新生发出的锐气与勇气。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2日 19 版)

(责编:曹昆、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