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问度娘不问家庭医生”该如何反思

鞠实

2016年07月05日08:58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问度娘不问家庭医生”该如何反思

  早在2014年3月,广州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并提出到2016年,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覆盖率要达到70%。但据信息时报报道,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一些人宁肯上网查阅百度自诊也不考虑家庭签约医生。

  更让人担忧的是,出现家庭签约医生冷清局面的,岂止广州。不久前有北京当地媒体报道,作为最早在全国提出“家庭医生”概念并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城市,北京从2010年起在东、西城试点,2011年起在全市推广的这项“民生工程”,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家庭医生签约率虽然报表上达到了33%,甚至超过国家卫计委提出的2017年覆盖率达到30%的要求,但是实际上,当下不少社区居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问百度不问家庭医生的局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据报道,此次广州市“家庭签约医生”遭遇冷清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群众对家庭医生的概念不了解、很模糊,相关作用也不甚了解。有的患者甚至表示担忧,他们听说协议签约需要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和病情信息,担心万一资料泄露出去,会对自己造成困扰。

  这就让人不由得深问和反思家庭签约医生作为当地一项先行先试的重要民生工程工作,为什么在推行两年多后,群众还不了解甚至有误解呢?原因也许很多,但非常值得追问的一点是,当地有关方面在这项工作事前、事中的宣传上到底做得够不够、有没有力度和效率呢?

  此外,一些群众宁肯“问百度(也)不问家庭医生”,说到底是对家庭签约医生的不信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那就需要反思的是为何会如此?家庭签约医生人才储备普遍不足、质量不高,还不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服务和社会口碑,无疑是另一值得关注的“软肋”。

  此外,许多人并不急需或在乎家庭签约医生,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一般的就医服务需求问题上,有关地方的群众还有可选择的相对较宽渠道,比如一般病情到上级医院就诊的渠道还是畅通的。这就需要追问的是,目前我们的医疗分级正在加紧实施,但一些地方仍能很容易就诊,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何在?这也许能说明,相关地方类似的门诊分级制度还不够有效、深入,面还不够大,群众还没有形成习惯性的大小病分级就诊习惯。这都不利或掣肘“家庭签约医生”制度的推广和实施。

  目前我们“家庭签约医生”制度虽然已在全国吹响全面实施“集结号”,但要让这一制度完全有效推行,有关基础工作还亟待有效补充和完善。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