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我家的党员)

人民日报:一辈子不忘“党员”初心

冉 鹏
2016年06月28日04:2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家的党员”征文启动以来,得到了读者与网友的积极响应,短短两天,编辑部已收到来稿130多篇。字里行间,饱含感情,流淌亲情,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叙述,认识了一个个近在身边的“我家党员”,也看到这种“党员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家的党员”是普通的,但普通中有着不平凡;“我家的党员”呈现的多是日常生活,但正是在这“日常”中,方让人感到真实的力量。

  感谢读者们的来稿。我们的征文还在继续。诚邀您来讲讲家里那位党员的故事,希望通过您的独特视角,让更多人看到鲜活、真实、接地气的党员,一起分享“党员”这个身份,带给Ta、带给你、带给家人怎样的影响。

  投稿邮箱:rmrbplb@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来稿请注明“我家党员”。

  ——编 者 

  

  每到“七一”,父亲总是习惯地翻出箱子底下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裹。这个周末,父亲又从包裹里翻出了他珍藏了40多年的党费证

  

  父亲是一名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退休在基层的老党员。45年前的7月1日,父亲在当时的开建公社凤山大队支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我从农村到部队,再回到农村生活和工作,我发现党员在哪儿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感觉到,能够入党,既很光荣,也更能发挥作用,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每每谈到自己的入党动机,父亲的眼里总闪着坚毅的目光。

  父亲对党员最早的印象,来自于自然灾害期间负责大队保管室的会计。那时候,会计负责保管粮食仓库,家里老老小小12口人,生活也极为困难,但会计宁可孩子饿得直哭也从未动过半点私心拿点公家的玉米,村里人也特别信任他,因为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父亲说,虽然自己那时年龄还小,但心里对党员已经佩服得不得了。长大后,父亲参了军,部队里流传的一名党员故事,同样在他心中扎了根:长征路上,一位红军战士在厚厚的积雪中牺牲,但他高高擎起一只胳膊,拳头紧握。掰开拳头,里面是一张党员证和一块银元。这个故事,使父亲更加坚定了入党选择,激励他坚定党员信仰和发挥党员作用。

  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隔壁的老党员大伯就告诉父亲:入党就不能怕吃苦,分粮时不能和社员抢,不能怕社员找麻烦,劳动中要干在群众前面……大伯的一番话,加深了父亲对党员的理解。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父亲主动申请到大队修水库的工地上工作。“你爹在修水库的时候,总是说自己是大队民兵连长,要带头。”母亲在回忆时这样说。

  父亲在修水库的工地上,总是天刚亮就到工地,回来时左邻右舍都已经睡了。干活时总是抢最重的扛,吃饭时总是等到最后。修完水库后,父亲又参与到修建村里的小学中。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都先去五六里外的地方扛修学校的木料,再回来上课。遇到周末时,每天要来回扛四五次。“那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做得多一点、吃苦多一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父亲说。

  两年过后,大伯在“入党介绍人”这一栏为父亲写道:“很吃得苦,不抢功劳,没有私心。”1971年,党的生日这天,父亲在党旗前举起右手宣誓,实现了他的愿望。

  入党后的第三年,父亲转到公社任了书记,之后又转到镇上的派出所工作。在之后的工作中,父亲总是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土地包产到户时,我家的田地是最后分到手的;姨爹、姑爹都是70年代的高中生,但找父亲帮忙到村里工作时,父亲回绝了;在派出所工作时,面对走私车辆的人递上的厚厚信封,父亲没有“放一马”……

  每到“七一”,父亲总是习惯地翻出箱子底下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裹。这个周末,父亲又从包裹里翻出了他珍藏了40多年的党费证,对我说,“这本证书陪我45年了!回想当年,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我就下定决心,一生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做一辈子!”

  (作者为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干部)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8日 05 版)

(责编:白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