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入刑并非救治作弊的根本解药

李静

2015年12月28日14:1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12月27日晚间,教育部公开表示,收到刚刚结束的考研考试有泄题的举报,已经报请公安机关调查,将严厉打击国家教育考试刑事犯罪。(12月28日 澎湃新闻网)

近年考研泄题事件频频发生,千万考生饱受考试不公的毒害。今年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了多项入罪罪名,将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事犯罪,这显然给教育考试注入了一股“良风”,有助于依法综合整治考试作弊乱象。但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依然出现了泄题的丑闻,考研泄题不仅让教育的天平倾斜于不法者,更让百万学子的昼夜苦读付之东流。

作弊入刑固然可以让一些考生不敢违法,但要想彻底治愈作弊这一顽疾,营造良好的考试风气,光靠追究作弊者的刑事责任恐怕还不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考试监管体系出了问题,考务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严格的考试规范不仅无法得到执行,可能反而倒转过来成了他们沆瀣一气、搞暗箱操作的最好伪装。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打击考试作弊,对作弊考生严厉追责固然必要,但如何从制度上斩断考务人员与不法分子的利益粘连,让考试纪律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也当是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泄题暴露了我国“一考定输赢”、唯分数是举的招生机制,这无疑为舞弊链条上的各路“冲锋者”提供了“原动力”。

尽管教育部拿出壮士断腕的智慧与勇气,报送公安机关调查补救,但笔者认为,此举措为“一招鲜”,要“维护考试公平正义”还是不够。首先,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应当正视问题,彻底清查泄题事件的根源,向利益受损的考生道歉。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将考生利益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彻查历次泄题事件,查清是否有内部人员存在犯罪行为,不姑息养奸,务必要按法律惩处。更重要的是,加快教育机制和考试机制的改革,祛除“唯分数论”,这既可以减轻考生的焦虑,也降低了考试风险,让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考研泄题、考试作弊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人才培养,干扰了对人才的选拔,希望相关部门务必要彻查到底,维护考试的公信力。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