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完善细节才能让延迟退休顺畅推行

2015年12月04日00:02 |
小字号
原标题:完善细节才能让延迟退休顺畅推行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期,官方多次就延迟退休政策发声,一些智库也公开提出建议。昨日在北京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建议,从2018年开始延迟退休,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12月3日中国新闻网)

  延迟退休话题一直是中国公共舆论场上热议的话题,毕竟它与每个人的“夕阳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源于20世纪50年代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在制定这个政策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故有着其合理性。而依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目前的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4.83岁。显然,我国已经迈入尴尬的“未富先老”。在人口预期寿命与偏低的退休年龄相冲情况下,相应退休体制自然需要改革。依照笔者个人来看,延迟退休确实不能够再拖延下去了。

  不能够拖延下去并不意味着要“冒进”,不然只会让原本能够付以成效的决策步入尴尬窘迫的境地。虽然中央已经部署了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但显然在短时间内它对于解决劳动力短缺作用微乎其微。而早在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就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仅3.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2.3%的受访者表示中立或未表明态度。坦诚来说,中国的延迟退休来得有些迟了,错过了民众心理所能接纳的最好时机。一方面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是舆论的不那么情愿,民意是政策制定的最重要参考依据,这就需要着政府在决策时要认真听取民众意愿,对政策的相关“细节”全面考量。

  延迟退休我们需要分群体看待,对于从事高体力劳动的民众自然不愿意延迟退休,而且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也难以再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价值作用;而对于一些技术更新快,知识思维要求高的岗位,过了60岁的人员,恐怕难以被企业继续留任。显然,届时这将会导致新的不公平:事业单位的人员都会愿意继续留在岗位,而私人企业的人员未必会有足够能力留在工作岗位。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对记者也坦诚:“用人单位需要调整用人结构,既把‘老人’留下来,还能开出新口子、新岗位,让新人进来。”笔者以为问题的核心关键是用人单位结构如何调整。如果将其单单交由市场调控,恐怕难以奏效。

  客观而言,由于养老金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双轨制饱受民众所诟病,甚至可以说,积累了一部分民间怨气。虽然相关官员再三强调:延长退休年龄不仅是为了养老金的收支平衡,而且是为了让有条件的劳动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是在养老金制度不公平的当下,被质疑是逃脱不掉的,报告中也提及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所以,要想顺畅全面推行延迟退休,必须先全力将养老金并轨制度落实做好,建立公平的养老机制。这个怨气点得到了疏通,届时民间舆论阻力自然会小得多。

  笔者注意到报告还特意建议退休年龄改革中引入弹性机制,可考虑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应当说,弹性机制保障了民众根据实际情况自身选择的权利,但是,如果不将政策各种“细节”问题完善处理好,会使得部分民众自愿提前退休变为迫不得已的提前退休。

  不论从世界各国退休体制还是本国具体国情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延迟退休需要更多“细节”多领域的考量。除了笔者上述的问题,还应放大问题格局:例如一直被人忽略的流动人口(包含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问题,又例如延迟退休后对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相关的衔接问题。一言以蔽之,延迟退休需要对相关“细节”全面考量,只有将这些“细节”完善处理好了,延迟退休才能够顺畅推行。

  文/温琼

(来源:红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