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北青报:记者仍然是时代的瞭望者

张天蔚

2015年11月09日08: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记者仍然是时代的瞭望者

  某种形态的媒体可能会死,但作为提供公共消息的媒体,却依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在一个被描述为“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作为职业瞭望者的记者,仍然必须冲在所有人的前面,以专业的眼光和能力,为公众获取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

  从2000年11月8日问世算起,昨天已经是第16个中国记者节。比起中国现代新闻业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国记者们独享一个节日的历史无疑短暂得多。但这个仍然十分年轻的节日,在今天的记者们的心中或者笔下,似乎颇有些历尽沧桑后的五味杂陈。

  确实,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可以归入“传统”队列的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几乎都是在竭尽全力地双线作战——一方面仍然毫无保留地拿出看家本领,倾力报道好每一桩公众关注的重大新闻,比如刚刚结束的“习马会”,就再次检阅了中国媒体追踪重大新闻的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却要和一个行业的整体衰微做着看似无望的艰苦抗争。

  过往的一年,确实是传统媒体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若干家曾经的新锐媒体无奈地宣布自身的终结;大批记者纷纷离开曾经投注了热情、精力、理想的媒体,转而投身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或索性转行加入与媒体无关的各种职业。称传统媒体陷入整体的低潮,应该并不为过。

  传统媒体的尴尬,一方面源于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途径的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则源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位。新媒体借助技术优势垄断了新的传播渠道,却因长期不具备独立采访权而无法独立生产新闻产品。传统媒体仍然具备新闻产品生产的绝对优势,却又苦于不掌握新的传播渠道。按理说这两者之间应该一拍即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但由于知识产权长期处于不受任何保护的“裸奔”状态,新媒体几乎可以不付任何成本地用掠夺代替合作,传统格局下“内容为王”的媒体规律,也就在这样的强盗逻辑下为“渠道为王”所代替。而不具备渠道优势的传统媒体,只能一方面在“为他人作嫁衣”的困境中艰难求生,一方面凭着仅存的职业情怀维护着最后的职业尊严。

  应该承认,记者是极少数因为掌握着话语权因而可以进行自我描述的职业群体。同样是享有职业节日的群体,“白衣天使”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他人给予护士或教师的评价或期待,但“瞭望者”的称号,很大程度上是记者群体对自身进行的职业描述。这种自我描述和自我赋权的话语权,虽然可能导致自我神话的特权,但同时也意味着自我赋予、自愿承担的责任。我们在中国记者群体的身上,也确实看到了这种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记者群体面临的每一点困难,都可能被各种自我抚摸式的文字所放大;另一方面,仍然有大批忠于职守的记者,不避经济的困窘或其他各种干扰乃至危险,依然坚守在“瞭望者”的岗位之上。每当出现重大新闻时,公众仍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快捷和准确的信息,和这样一批坚忍地坚守的记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记者节仍然是个值得庆祝的节日。某种形态的媒体可能会死,但作为提供公共消息的媒体,却依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即便是在一个被描述为“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作为职业瞭望者的记者,仍然必须冲在所有人的前面,以专业的眼光和能力,为公众获取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正如在一个因遭遇风浪而颠簸不已的船上,每一位乘客都可以躲在船舱内相互传递着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但站在船头时刻观察着风浪变化的,仍然只能是那个职业的瞭望者。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