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文艺观察·校园文艺思考①)

人民日报:新媒体唤醒文学社团

李壮
2015年10月13日09: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漫画
  徐鹏飞

  作品发表门槛降低、平台增多、传播影响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今高校文学社团的困局得到解围,重新焕发活力

  

  关于校园文艺的新闻最近很多,比如,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今年与中国作协、中国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网的合作;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社”近日在网上广发“英雄帖”,征求20年来优秀校园诗歌作品,等等。无论是权威文学机构与校园文学社团的深度合作,大众媒体与校园社团合办线下活动,还是复苏的文学社团对昔日光辉传统的续写,都说明高校文学社团正在重新焕发活力。

  长期以来,高校文学社团一直是大学生提高文学修养、抒发写作热情的文学乐园,甚至是为中国文坛提供新鲜力量的后备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黄金岁月中,文学社团可以说是校园中最热闹、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类型之一,举办的活动常常人满为患。然而近几年,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被其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所吸引,各大高校的文学社团渐渐寂寥下来。这其中,有着内外多重原因。从客观环境来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青年人的热情越来越转向其他领域,文学热情有些消退。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文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只局限于写作互动、读书交流、名家讲座等,新意欠缺,方式固化,在时间空间上局限性较大,已很难再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文学特殊的传播方式,也对文学社团的发展构成了挑战:文学社对外界产生影响力的最主要途径是印发刊物,然而这存在着成本高昂、出刊周期过长等问题,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杂志,往往也只能覆盖到校园里十分有限的一部分学生。所以,文学社团的冷清,变得不难理解。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今高校文学社团的困局得到解围,重新焕发活力。今天的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学社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有效地渗入到了大学生活中。许多文学社团拥有自己的移动端,可以及时地将活动通知发送到各个社员的手机上,甚至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群 “现场直播”正在举办的活动。这些移动端经常推发经典文学作品和专家评论文章,已经成为了移动智能库、微型图书馆,提高着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另外,它也是社员发表作品的平台,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甚至学术随笔通过移动端推发出去,并在朋友圈内迅速转发,激发了年轻人的写作热情,也促进了写作者之间的切磋交流。“以文会友”这一词语,借助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正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上得到实现。当校园内的文学社团做大之后,他们就更容易被知名文学刊物的编辑、作家关注,优秀的文学人才也就有了更多被发现的机会。所以,那些在自媒体上佳作迭出的新秀的作品,经常能登上各大文学刊物的目录。

  虽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校园文学社团活力有所增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审美趣味与思维逻辑上的故步自封和“近亲繁殖”。在这一点上,新媒体又显示出了自身的“副作用”:过度放大了群体性的声音,导致文学社团陷入另一种“自闭”的风险。由于共同写作的影响、现有成绩的鼓励,许多作品正变得越来越相似,甚至陷入自我重复、循环确证的陷阱之中。更严重的是,某些社团出现“小圈子化”“宗派意识”倾向。在许多文学社团的微信群中,有时会看到不同社团的“圈子”间的“文人”相轻,甚至某些校园文学奖也沾染了“给自己发”“给朋友发”的坏风气。校园文学社团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于文学的赤子之心。我们渴望看到相互鼓掌的真诚激励,而不是“分配不均”引发的口诛笔伐,渴望看到真诚珍贵的文学初心,看到从这里走出中国文学的未来。

  新媒体时代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高校文学社团带来生机和活力。如何把握机遇,使校园文学真正获得发展,值得校园外的关注和支持。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3日 23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