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扶贫亟待从“粗糙式”转型“精细式”

余明辉

2015年06月18日13:5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在西部某地,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为啥政府投入巨资,帮助群众打造的富民项目却成了“伤民产业”?当地干部反思道,产业培育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严重,结果是投入越多、产量越大、风险越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反受其累。(6月17日 半月谈)

毫不隐晦的说,时下各地政府扶贫很多陷入了“搞啥亏啥”的尴尬境地。而且必须承认的是,之所以地方政府扶贫陷入今天之怪圈,的确是与地方政府或扶贫部门产业培育只重视生产环节,但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严重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题是,地方政府或扶贫部门之所以这样,除了主观上的“扶贫路线图”不完善、思虑不周、行动不力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尤其是基层的地方政府或扶贫部门,面对市场经济,即便是思想上对扶贫很重视、“扶贫路线图”思虑也很周全,但能力所限,可能也根本无能为力。

以西部某地政府扶持贫困户养兔为例,养兔产业之所以前期红火但后期却迅速萎缩,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前期主要由于养兔刚开始,当地本身内部的种兔、仔兔的需求量就很大,这与完全市场下的供需和红火没有多少关系。或者说,即便前期的养兔产业红火是市场力量的体现,但也是不长久不健康的,是当地政府由于扶贫养兔产业生造出来的当地内部畸形短期需求。

达到一定规模后,内部需求枯竭需要发挥真正全国或更大范围市场力量时,这已经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能力所限,比如需要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一方面,就现实来讲,地方政府或许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精力、能力等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就本质来说,这些都是市场调节的范畴,也不符合政府作为的要义。

换句话说,一些地方政府扶贫创造的所谓当地的一些短期红火产业,从一开始就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是反市场行事,最终被市场所惩罚。这个问题折射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扶贫,不是对贫困户按市场规则进行“顺势扶贫”(精细式扶贫),而是政府自己事先设置项目硬性“强制扶贫”(粗糙式扶贫),造成的结果就是项目一哄而上,之后不符合市场供求一哄而散,这根本上是一种期望短期内有显性扶贫效果的畸形政绩观所致,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而另一面,纵观现实,一些不完全靠政府引导,但顺应市场需求自主搞起来的个性致富项目,却能长久和健康发展,即便有些时候也可能不成功,但总体来说,却一般不会像政府指定的集中扶贫项目那样昙花一现。

市场有市场的规矩,扶贫要有扶贫的道道。面对政府扶贫“搞啥亏啥”的尴尬,以及一些困难群众都不敢参与的扶贫困境,地方政府及扶贫部门,是到了适时改变“粗糙式扶贫”,进行“精准式扶贫”的时候了。即政府事先不确定扶贫的具体项目,而是鼓励贫困户门发挥智慧自己决定个性的致富项目,然后政府再据此加以引导、筛选和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

分享到:
(责编:张思茵(实习)、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