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南方日报:网络安全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洪 丹

2015年06月04日08:33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不明WiFi随便连,会导致支付风险”“猎奇信息随手转,有可能成为网络谣言”……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日前启动,在宣传共建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还发布了《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超八成网民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

本次宣传周一个突出的亮点是“重点突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用户日渐呈现低龄化的特点,截至2014年12月底,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在报告摘要里,“青少年网民”多次出现。比如,我国75.93%的网民存在多账户同密码的问题,其中,青少年网民最为严重,高达82.39%。又如,我国44.42%的网民使用生日、电话号码等设置密码,青少年网民占比更高,达49.58%。显见,青少年网民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网络空间群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但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地,也形成了一个办公、社交、学习、生活的虚拟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密、公司信息、个人隐私被“笼罩”在网络之下。此起彼伏的信息泄露事件发生,除了因为窃密技术、黑客技术不断更新换代,防护技术没有适时跟上之外,更与网民没有足够的警觉性息息相关。大部分人都对病毒、木马深恶痛绝,而事实却屡屡证明,中毒、中木马大都是由于当事人防范意识薄弱,给这些网络害虫有了可乘之机。如果当事人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手段,本来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种安全意识的缺乏在青少年群体体现得更加明显,青少年对信息的接收远不如成年人及时,对社会的关注也不如成年人密切,但他们却是网络大军的中坚力量,频繁使用网络,对公共免费WiFi更为依赖,因此这一群体最容易成为网络安全防护的短板,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确有必要。

网络安全,除了指对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的保护,同样也包括对他人法定权利的尊重与敬畏。猎奇信息随手转,有可能成为网络谣言;侵权信息随意传播,则可能构成对其他主体的名誉权侵害。这种意识同样没有在网络普及开来,最为突出的便是“人肉搜索”事件和网络造谣。“人肉”事件中的信息,有不少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而私人信息的曝光对事件主角的侵害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谣言更是长期吸附在互联网肌体之上,侵蚀着网络安全的建设。微信变“危信”,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特点,一些网络谣言也借助微信这个平台广为传播。

因不堪网络谣言长期困扰,肯德基日前一纸诉状将10个涉嫌造谣的微信帐号告上法庭,除了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外,还向三被告企业要求总共达35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微信时代,微信这个平台也逐渐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随意转发猎奇信息,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但对当事人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现实中,真正愿意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向网络谣言说“不”的人并不多见,但这确是维护网络秩序的必要手段。对于制造或者传播谣言者而言,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转发行为或传播行为,不侵权,不越边界。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