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北青报:信任需要一点“傻气”支撑

曾炜

2015年05月14日09: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信任需要一点“傻气”支撑

  大学毕业之前,我被反复灌输这样一个观念:社会很复杂。言下之意,出了校门,就别再那么单纯幼稚了。复杂这个词,是一个很奇妙的词汇。它在这里的含义是多样的,可能包含险恶、人心不古或者更多挫折,等等。这样的劝告无疑是好心的,不过悖谬的事情是,如果所有人都预期这个社会很复杂,所以你也必须以一种复杂的心态来应对“外面的世界”,那这个世界就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事情一旦复杂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本会剧增。

  前几天,有个奇怪的老人做摘结石手术,留下一封奇怪的“医闹遗书”,更奇怪的是,它竟然被医生捡到了。老人在遗书中写道:如果因为手术意外死亡,就让医院赔偿30万,否则坚决不能让尸体出医院。并且,还写了如何分配这30万。这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针对这样的情况,你让医生怎么办呢?如果医生也这么防着病人,为了防止可能的医闹,那肯定要装上摄像头啊,全程记录手术过程,甚至还必须邀请家属全程监控,而且家属的全程监控也要拍下来,估计还得邀请第三方的专家帮着监控,然后专家的监控也要拍下来。显然,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这样交往,医患关系弄得这么玄幻,那交往成本自然就会成几何数叠加。最起码,买摄像头、邀请专家、拍摄记录、事后鉴定,得花钱吧?30万够吗?

  这里核心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信任显得越来越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化的基本机制之一,是终止复杂性循环叠加的关键,让交往更顺畅也更便宜。或许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主张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记录制度,例如银行征信、各种黑名单制度、老赖公示等。但不可否认,这些制度本身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所付出的成本,而且越是缺乏信任感,这样的成本就越高。所以再怎么完善的制度,依然基于人愿意付出信任的道德操守。

  最近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把所有了解的人都给感动了。2012年,一位叫做许涛的北京化工大学学生,通过微博募捐,拯救当时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并在微博里郑重承诺3-5年的时间内,将会以每年5%的利息归还所有捐助款。微博发出之后,许涛和他的家庭收到50多万的捐助款。三年后,很多捐助者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善举,许涛却如约而来,归还捐助款。一名叫做曾鹏宇的博友接到许涛的电话,刚开始还以为是骗子,不敢相信。曾鹏宇把这个故事以“不曾遗忘的承诺”为题发表在微博上,到目前为止,微博被转发了近15万次,底下的评论是清一色点赞。

  其实当初许涛发微博求助,便有许多人不敢相信,一是不相信他会如约还钱,二是不相信他会把捐助款花费在父亲治病上。但如今许涛的举动,却把所有这些质疑击得粉碎。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绝不仅仅是因为许涛一个人的君子之举,也包括那些曾经付出过信任、付出过爱心的诸多良善之人,它是一次网络世界陌生人之间完美的信任互动。

  信任之所以重要,并不难理解,它也不是一件只有圣人才能做的事。我甚至觉得,它有时就是源自一个人的“傻气”。试想,如果不是当初那么多善良之人在情况并不确定的情况下,愿意冒着当傻瓜被骗的风险,也要捐款,怎能有今天动人的故事?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自白:他能原谅的人的弱点,就是轻信。这话初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但细细一想,其实人的轻信里面,有傻的成分,但亦有善良忠厚的部分。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自以为高人一等,个个世故圆滑,动人的故事可能会绝迹,而滑稽的“医闹遗书”则可能越来越多。

  按照社会学家齐美尔更为哲学的说法,就是信任产生于知识与无知的结合。因为,任何的信任,都是以一种熟悉的情况去推论不熟悉的情况,是以过去推论出未来。它需要人有一种面对不确定时的勇气,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勇气,才能去跨越人与人之间因为陌生、距离、习俗产生的隔阂。生活于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这样的勇气尤显珍贵,它有时候是基于理性的认知,但有时候真就得靠一点非理性的“傻气”支撑。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