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吴若麟:“点名道姓”通报撕下腐败者“遮羞布”

2015年04月30日14:58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吴若麟:“点名道姓”通报撕下腐败者“遮羞布”

  中央纪委对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要求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其中一起为陕西省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董军等人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吃喝,董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时任西安市副市长张宁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中纪委官网4月28日)

  2013年8月,中纪委建立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一些官员的相关信息会作为典型问题出现在中纪委的通报中。第一起被点名通报省部级官员是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通报称,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大量饮酒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严重后果,这是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曝光的首位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分并通报的省部级官员。

  常说“刑不上大夫”,中纪委通报却敢于打破常规。笔者认为,对违反四风的部级干部”点名通报”,其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通报给外界,让那些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在社会上彻底曝光,以此表达我们党贯彻规定、正风肃纪的坚定决心,同时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二是通报给内部,这既是对违纪人员惩罚处置的应有之义,也让更多党员干部举一反三,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在通报违纪案例时,习惯用“某”字隐去违纪者姓名,就如“羞答答的玫瑰”,如此扭扭捏捏,让大家感觉如鲠在喉,群众颇有意见。因为加个“某”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雾里看花,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大打折扣,违纪干部就红不了脸,出不了汗,好了伤疤就会忘了痛。网络上主持这一话题的贵州哲瀚律师事务所律师段明祥就认为,“不论隐去违纪干部名字的做法是否有保护他们的初衷,客观上这样做已经起到了对违纪官员保护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问责制度面前同样人人平等,如果对一些干部讲情面、留遮掩,会严重影响问责通报警示教育作用的发挥。

  4月23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电视电话会议。会上透露,截至2015年3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82693起,处理党员干部10904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456人。上述数字说明,监督、举报、查处、通报环环相扣,已经初步形成遏制违纪违规行为、惩治贪腐堕落官吏的有效机制。同时也表明,反腐倡廉正在路上,任重道远。

  一个个通报“点名道姓”通报,就是一次次警钟长鸣。对于干部违纪问题的通报,就要揭下“某”字的面具,点名道姓,一五一十地公开违纪细节,只有这样,既让当事人通过处理受到教育,又能让一些心存侥幸的后来者受到震慑,才能依靠民众的监督形成对违纪违法官员人人喊打的氛围,才能让被问责官员和部门在公众的监督下积极认真地改正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显对违法乱纪问题动真格的决心。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