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政策变更要打好“补丁”防止“断档”

2015年04月26日00:04 |
小字号
原标题:政策变更要打好“补丁”防止“断档”

  16年前,韩先生用儿子的小名“明明”存款8万元,因当时尚未实行实名制存款,所以该银行未对其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核查。14年后,当韩先生欲支取该笔存款时,银行却以韩先生不能提供“明明”的身份证明为由拒绝支付。日前,北京海淀法院判处银行支付韩先生本息。(4月25日《京华时报》)

  才过了14年,就因为政策的变化,让韩先生当年以正常方式存入银行的钱,却要通过到法院打官司的非正常途径,才得以物归原主。没偷没抢,一切按规矩来,却遭遇如此麻烦与尴尬,真叫人唏嘘不已。

  但话说回来,这件事情的出现,储户和银行都有自己的苦衷。对于韩先生来说,2000年前银行尚未实行实名制,他用儿子的小名存款,完全符合当时规定,而且通过建立在常识上的预期,他以后也理应能够顺利取出存款;而对于银行来说,2000年后已经实行实名制,办理单笔取款5万元以上的业务,需要提交有效身份证件,韩先生不能提供,理所当然也就不能支付此款项。

  由此看来,纠纷的出现,是因为银行关于存取款实名的政策规定在2000年出现了变化,但在2000年前后的政策之间,却没有一个衔接性措施,这就导致当前规定无法“兼容”以往规定,一旦遇到处理跨越这个时间点的业务时,闹起纠纷也就成了难免。即便这个问题最后通过非正常渠道得到解决,不仅会给当事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双方的预期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其实不仅是银行,保险、房地产等等很多行业,都会涉及处理长时间跨度的业务。可以说,虽然当初约定的条款都是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相关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恐怕谁都预料不到。也就是说,某些长期业务看似对双方权利、义务,以及最后的付出、收益都有着详细的规定,但时间跨度越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变数就越大。事实上,因为政策缺乏延续性而导致的业务纠纷,甚至发展到对簿公堂的例子,在现实中早已数不胜数。

  如果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不仅会对双方权益造成损害,更会危及相关政策的权威性。而一旦民众对政策规定缺乏信心,肯定会严重影响此类长期业务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在经营此类涉及长时间跨度的业务时,如果在业务的延续期内确实需要对某些规定进行修改,必须要同步制定出一个规范性的衔接措施,打好“补丁”,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政策出现“断档”,以至于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无法收拾。

  文/万光武

(来源:红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