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编辑札记:诚意与新意

张  健
2015年04月16日09: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戏曲起源于勾栏瓦肆,算得上是最有“民间血统”的一种艺术样式。小时候见大人听戏,常常是搬一张长条板凳放在戏台下,一坐就是半天,不时还摇头晃脑,仿佛沉醉不已。祖辈们给我讲故事,很多内容就直接取自戏文。以前的老百姓识字不多,他们胸中的知识和道理,恐怕不少也是从戏中学来的。

  后来我看电视剧,里面常有人学着戏文里的故事演兵打仗,我都笃信那些故事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原型,因为戏曲确曾如此深入地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我自己虽然没能成为戏迷,但不时也会有机缘听一听戏,渐渐地竟也生出了一些情感。别的都不说,单是那戏曲里经典的唱词,稍加咀嚼就感到余香满口。之后当然还要了解那唱词背后各式各样或悲怆或柔情的故事,反复寻味中就能感到,这些故事不仅各有情趣,还总能成功地唤醒某些沉睡着的情感,就好像每次听到“头戴紫金盔齐眉盖顶”,胸中那股气血似乎就跟着翻涌起来,而当听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则是另一种莫名的惆怅难以排遣……

  这可能正是戏曲的魅力吧!它和文学一样,总能够击中人们心中柔软的部分,唤起我们情感的共鸣。我一向觉得人心拥有着坚韧而强大的力量,面对着充满缺陷的人生,它敢于反抗这样的缺陷;面对着不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它勇于承担这样的命运——而一切优秀的戏曲或文学作品,正是从这强大的人心里结出的果实,它吸引观众的地方,也正是这种人心的接通、情感的接通。

  如今,戏曲一面要应对年轻观众的情感隔膜,一面又要在不得不为之的创新中考验“本心”——戏曲的明天也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发轫于民间的戏曲最要警惕的,恐怕正是对于民间的疏离。但是我相信,只要坚定地从群众中汲取养料、锻炼筋骨,有新意地创作,有诚意地演出,戏曲的魅力就不会削减。它曾经吸引观众的地方,会继续令它绽放光芒。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6日 24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