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公益与歧视

2015年04月13日15:12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公益与歧视

  何小手

  何小手

  最近公益界有个很激烈的争论,焦点是“笨小孩”这一措辞放在自闭症群体上是否合适。事件可回溯至本月初,世界自闭症日前夕,壹基金以“人人都是笨小孩”为主题发起自闭症群体关爱活动,此后不少公益界人士对这一主题表示了质疑,认为将自闭症群体简化为“笨小孩”是在贴标签,不仅不利于公众了解自闭症群体反而可能强化歧视。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了几个回合,至今谁也说服不了谁。

  关注这个争论大致基于两个细节,一是,此次争论在公益界内部异常激烈,但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关的问题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对于公益界内部的自我批评,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兴趣,这和当下这个公益批评盛行的时代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二是,壹基金方面的回应和为壹基金辩护的文章都提到了此次公益活动的价值,尤其强调活动主办方在本心和动机之纯粹。尽管仍然有不少针锋相对的言论,但这种解释的确缓解了外部的批评,有人呼吁公益界不应陷入内耗,随即也得到响应。

  为什么大众没有参与批评此次公益行动,这首先可能与这类公益行动的影响力有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解释提到,之所以选择“笨小孩”这一主题,是因为它贴近人们的认知习惯,通过降低表达上的准确度来获取公众认同,继而提升公众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程度。即便这种措辞有歧视倾向,它也是温情脉脉、和颜悦色的,不但不会引发大众的警觉,相反会被接受,这种加标签的方式恰恰有助于扩大公益行动的影响力。一些分析文章也提到,谈及用“笨小孩”指代自闭症群体,甚至不少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也并没有反对意见。从结果上看的确如此,对于批评者所针对的那种歧视行为,很多民众并不把它当回事,这的确出乎部分人的意料。

  涉及歧视话题的讨论,舆论的反应往往表现出两种极端,激烈批评者有之,等闲视之者也不在少数。尤其当歧视行为掺杂了娱乐、公益这些元素,批评的空间就会变得狭小很多,春晚上小品节目对女神和女汉子的调侃,尽管有不少批评认为节目涉嫌歧视,但主办方总不把批评当回事,乃至每年故伎重演仍然毫无压力,有人说店大欺客,其实并不尽然,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对歧视行为还不够敏感。至于公益领域,民众对公益行动的态度,首先受到公益人动机的影响,如果动机没有问题,其他瑕疵都容易被忽视。公益仍然立足于对弱者的救助而忽视对其基本权益的尊重,这种倾向在公益细分领域中就表现为,社会救助类仍然是主流,而权益倡导类尚在起步阶段。

  “笨小孩”固然有传播上的优势,但正如有反思总结说,“公共层面的批评也是一种倡导,是对这次活动的一个必要纠偏。”批评者看到了问题,也觉察到问题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其背后与社会对歧视的认知程度有关,但公益行业应该更加清醒,毕竟公益为的是行善,若与歧视相逢,恐怕就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