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文明祭祀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乔雨田

2015年04月03日19:5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先人,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优良传统却不能回避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外出扫墓时间集中,往往造成交通拥堵;铁路沿线村民祭祀扫墓活动频繁,极易发生因烧纸、焚香、燃放鞭炮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行人穿行铁路而导致的铁路交通事故;在雾霾盛极一时的当下,“满街尘灰烟火色”更让人有种厌恶呼吸的感觉。

更有甚者,毫无节操地利用祭祀者对亡者的尊重和敬仰,仿造一些纸制的现实生活中的时尚用品,并贴上了祭奠亲情与爱情的标签,大肆鼓吹其效果,最终让祭祀者稀里糊涂为这种无中生有的“奢侈”埋单,并担着上坟烧报纸——糊弄鬼之嫌。

面对这些负面问题,文明祭祀显然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近几年的清明节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欣喜的变化,一部分人不再熙熙攘攘地去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蜡烛,记下自己的感怀。还有一部分人不再夜幕下急着去路口焚烧纸线,而是井然有序地来到定点设置的祭祀鼎和焚烧桶前,寄托着自己的哀思。

不可否认,文明祭祀在有公信力媒体的助推下,已初见成效,但也许有些人会对网络祭祀的虚拟世界是否真诚心存疑虑。我们应看到网络祭祀不仅保留了传统祭祀的一些外在形式,更发展了祭祀亲人的内涵,用互联网方式记载先人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信息,其诚意不仅毋庸置疑,而且更体现出祭祀的本质——追思先人、教育后人。这种新型的祭扫方式不仅绿色环保,更因为它的便捷、安全、永久性等优点,会迸发出持久的生命。

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共同举办的“2015网上祭英烈”网络签名寄语活动也于4月1日至4月7日开展。通过“网上祭英烈”,可以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立志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材。除了“网上祭拜”外,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献身家国的先烈,激发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还可以去祭奠历史文化名人,重温悠久历史,感受优良传统文化。

心祭胜于形祭,只要你爱已亡人,思念已亡人,追忆已亡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祭奠他(她)。而且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鞠躬、献花还是栽树,甚至是网上、手机上祭祀都不会逊于烧纸,亡人在祭祀者心里,怀念也在祭祀者心里。

缅怀先人固然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但踏青郊游,热爱大自然也是清明主题,将生命更替的含义融入丰富的节日内涵,很容易为广大青年人所接受。我们还可以在清明插柳习俗基础上,把植树纳入清明节的活动清单中,将清明升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节日。

通过文明祭祀,可以追思亲人的功德和业绩,继承亲人和先辈的遗愿和精神,教育和鼓舞下一代继往开来。愿大家都来选择文明祭祀, 让我们的清明节更“清明”。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