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大学生期望月薪万八千“狮子大开口”?

蒋萌

2015年04月02日15:1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大学生期望月薪万八千“狮子大开口”?

背景:3眼下离今年大学生毕业还有不到100天,找工作成为多数毕业生的头等大事。某网站近日公布的就业调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仍有50.9%的大学生未收到用人单位的就业通知。就业压力不小,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却不低,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

中国青年报发表毛建国的观点: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再对比一下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些大学生拿着微薄薪水的现实,这个月薪超8000元的期望,不是不接地气而是简直找不到地。但谁没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何尝不是个人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有月薪超8000元的期望,其实也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在他们看来,在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大城市,月薪8000元才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而且,成为一个大学生,也是需要成本的。大学生希望多拿一点薪水,适当收回“教育投资”,这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没有多少大学生完全以期望代替现实。即便想拿8000元以上的月薪,也并不是非8000元不就业。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很多大学生期望拿到高薪,但他们还是工作在低薪的岗位上。预期月薪8000元不应被嘲笑,如同你我,谁没有做过关于月薪的梦?

小蒋随想:这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谁不想多拿钱,过上好日子?谁也不能禁止别人放飞一下梦想。但想法归想法,至于最后能拿多少钱,既有个人能力的因素,又得看市场能给予多少的客观现实。对一些过来人而言,可能看不惯职场新人“狮子大开口”。面对90后频繁跳槽,甚至“裸辞”,许多“老同志”更会皱眉。但是,是不是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90后对机械性地重复工作表现出排斥、对经常“被加班”甚至没有加班费感到费解、较难接受“为了工作而工作”,对应的何尝不是当下劳动权益保护不足、低技术产业升级缓慢、有尊严并享受工作少有等不良的社会现状?虽然现实的社会脚步可能还跟不上一些青年的思想跨步,但这不意味着某些诉求“全无道理”。近些年,一些地方出现用工荒,倒逼用人单位提高劳动者待遇;富士康“N连跳”引发社会深刻反思与劳动维权强化,这些微妙的变化与青年人所谓的“不满足”与“叛逆”又是什么关系?

公车改革并非“取消公车”,监督别松劲

背景:3月31日,在广州举行的一个多城市参与的座谈会上,去年已启动货币化公车改革的深圳市10名与会干部竟带有8名司机。经牵头单位核实,用车符合相关规定,但“确实车比较多,不够环保”。

京华时报发表顾昀的观点:从核查情况看,这次参会干部有的是按规定可配有公车,有的是使用单位保留的公车或申请派车,还有一人开的是私家车,并不违规。但不是说不违规,这事就没有任何不妥。除牵头单位所说的不够环保、没有统筹安排好等问题,此举给人的观感也不佳。比如同样距离广州路程较近的惠州市,7人参会统一坐一辆车。相形之下,深圳的公车阵容就显得夸张。要让常年坐惯了专车的领导干部放下身段,挤公交车、地铁或开私家车上班,总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有些领导干部在车改后仍极力想保留公车,或千方百计用公车出门,倒未必是贪图车补,而是为了那点虚荣心,舍不得领导架子。深圳公车“集体出行”,也许有这方面原因。

华商报发表毕晓哲的观点:按照当地公车改革的方案安排,区领导可以选择保留公务车或者发补贴。区领导属于县级官员,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即使广东等地可以适当提高补贴,落到县处级领导干部头上,从利益角度考虑肯定是“保留公车”更实惠。因为每月约800元的补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公车私用”的面子更大、获得的好处更多。广东当地对区领导安排的“双重选择”,最终也为“保留公车”、“公车浪费”留下了巨大的漏洞。

小蒋随想: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不等于取消公车。此举其实是取消某些”小领导”的专车。由此,我们看到不少地方成批拍卖公车。但各地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公车,用于公务使用。还有一些地方组建了公车队,干部用车也要缴费。所以,如果看到某个公事活动仍有公车出现,不值得大惊小怪。广州这个座谈会上出现公车,不能算“公车私用”。但也要指出,一些单位留存的公车的使用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监督。在官本位的体制内,如果级别不高却是单位一把手的“小领导”想用车,底下人敢说不吗?如果“小领导”坐公车出门“办公”,由单位向公车队缴费,本质上也还是花公款。虽然公车是改革了,但有关监督不能放松。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