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凌国华:国学教材进课堂须打破应试教育“魔咒”

2015年04月01日09:36 |
小字号
原标题:凌国华:国学教材进课堂须打破应试教育“魔咒”

  作者:凌国华

  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何区别?这些内容将在大陆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高中四册书中出现。据介绍,该套教材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级使用,除了《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外,《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都是按主题归类讲授,预计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3月31日新京报)

  随着四册高中传统文化通识系列教材即将出版,并预计今秋进入高中课堂,面向中小学生的大陆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因此连缀成一个系统。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在接续历史基因、粘连文化血脉等方面,凸显出独特作用。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支柱的国学,对于今天我们接续传统、奋斗当下、放眼未来,自然有着深厚久远的意义。在“国学热”中诞生的中小学生国学教材,无疑是引领中小学生对醇厚传统文化了解、认知直至浸濡其中的重要途径。

  我们今天称之为“国学”的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国一体的治理框架下,不仅是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内化为传统社会治理之本身。传统文化是其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它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又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反作用。从经济发展到政治变迁,从百姓生活到人文图景,处处融入着传统文化的时代况味。如今,历史发展又一次进入新时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缀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血脉,是时代前行不能漠视的重要课题。

  作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理应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方面做出应有努力。国学教材进入中小学生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引导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认知、浸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提升其人文素养,培育其健全人格,不仅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积极贯彻,更是增进人文社会化质量的重要举措。当然,国学教材进课堂,理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比如高年级小学生对《论语》《孟子》等儒学典籍以诵读和简单理解为主,显然意在为进一步培养其传统文化兴趣;高中阶段则把重点放在学生对传统典籍的思想领悟,同时提供中西文化比较拓展阅读,比如引导学生对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善”,孟子义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思想进行文化对比,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的思想衔接。

  国学进课堂是好事,好事当然更要办好。国学教材进课堂,必须打通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梗阻。讲授国学课程的教师,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国学课程的考核,又该坚持什么样的考核体系?还是继续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成绩,乃至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既然弘扬国学就应意识到,传统文化重在理解、领悟,重在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识的熏染,如果仍用僵化冷硬的各种指标来衡量、考核,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化育作用,导致国学教育再次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这无疑背离了这门课程的初衷,更是对素质教育的无声嘲弄。

  国学的意义,其实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国学教材进课堂,最好不要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否则,不仅容易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造成国学背后的传统人文精神割裂乃至荒疏,那就得不偿失了。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