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纵横:何必“习惯性先管起来”

朱珉迕
2015年03月31日03: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创新创意之苗需要“在自然阳光下茁壮成长”,不必搭一个遮阳棚,再开一盏探照灯  

  旨在为“创客”提供服务的上海众创空间联盟昨天成立。作为发起方之一,市科委将对联盟成员举办的公益活动提供资金补贴,以期引导更多人投入创新创业大潮。

  值得期待的是,这或许将开启一次政府扶持模式的转换。过去,政府支持创新,拿出的真金白银往往用来“发点球”——点对点喂给“高大上”,没有“草根”的份。如今将补贴发给真正的“草根”,怎么分钱也交由联盟自定,的确是可喜的转变。

  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欠火候,是政府部门不努力吗?恰恰相反,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很努力,有的甚至“太努力”。多年间,针对创新的“实施意见”和财政支持都不在少数,市场和社会却常常不领情。坊间“创客”反唇相讥:因为你的一个“指导目录”,一个“准入标准”,我的创新种子,就永远停留在“萌芽状态”了。

  “一讲新的东西,还没研究透的,就习惯性地先管起来;一讲到创新项目,就习惯分钱分物”,这些“其实是对创新规律的破坏”。现实对此多有实证:政府若管头管脚,束缚的是“创客”的手脚,伤害的是创新生态,连好意分下的“钱物”,也可能适得其反。有专家曾试探自贸区里趋之若鹜的企业家:里面没有政策优惠,各位凑什么热闹?得到的回答令人醍醐灌顶——你以为外面的政策优惠是什么?企业早就能自己办结的事,政府偏给你层层审批、道道关卡,折腾一圈下来再施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实乃“时间成本补偿费”是也!

  有企业界人士抱怨,有些地方官员对企业和市场总是那么“不放心”。因为担心一放就乱,还是“先下手为强”吧。

  这般“下意识”反应,既体现出管理本领的恐慌,也折射了某种潜意识。过去人们总觉得,“有为”是政绩。有些无需政府涉足的事,一些政府官员往往也爱插上一脚、指点一二。许多政府权力的加法,初衷也许不坏,过去在某些领域也曾经卓有成效,但面对创新创业、尤其是市场和社会主导的民间创新创业,却不会管用。现实就是:“不该为”的地方求“有为”,等于“越位”,只能是越做越错。

  创新创意之苗需要“在自然阳光下茁壮成长”,不必搭一个遮阳棚,再开一盏探照灯。改变这类多此一举的“先管起来”,技术层面已有药方——根据自贸区探索,政府若能充分提升监管水平、高质量实施事中事后监管,“一放就乱”就是个伪命题。而在观念上,则还需要各级管理者的内心自觉,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创新活力的乘法。

  怎样让创新创业破茧而出?大道至简——开放,开放,再开放;放开,放开,再放开。

  (摘编自2015年3月30日《解放日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31日 05 版)

(责编:宋煦冬、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