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羊城晚报:搁置“死不起”争议,直面殡葬业痼疾

朱昌俊

2015年03月27日14:4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搁置“死不起”争议,直面殡葬业痼疾

“所谓的北京市民‘死不起’‘葬不起’,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是个谬论。”昨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针对日前民政部下属机构等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中“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的问题作出上述回应。(3月26日《新京报》)

殡葬绿皮书所引发的“死不起”争议,源自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约达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万元。李红兵直言这一数字是如何得来的,他们不得而知。对公众而言,当然更无从知晓。但抛却具体的殡葬花销数字,近年关于殡葬费用水涨船高的抱怨日盛,民众对“殡葬贵”的具体感受,怕不容否定。

与其各执一端,争议“死不起”是否存在,不如正视一下当前殡葬业的行业生态与体制问题。目前多数地方的殡葬服务都是以市场提供的面貌出现,它确实提升了殡葬业的服务质量,但其背后所对应的实质是亦政亦商的半市场化格局,譬如市场主体多是民政部门的下属企事业单位。在这样一种殡葬体制之下,殡葬业所应该体现的公共属性往往被消解,福利性质也常被不透明的“市场化操作”而扭曲,殡葬服务当然会有更多的“涨价动力”。

人为制造的“物以稀为贵”,同样成为殡葬业价格上涨的推手。以北京为例,近10年来,全市没有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用地。李称经营性墓地通过价格手段调节供需关系,政府不便过多干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公墓用地近10年来不增加一分?既不增加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墓地,又称不方便干预价格,那岂不是在故意制造一种稀缺资源,让民众为此承受“厚葬”代价?

上述困境,不只北京独有。公共墓地的短缺,不乏老龄社会的加剧,需求快速提升的原因,甚至也不乏倒逼民众移风易俗,而不愿意增加墓地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个健全的城市功能中,应该不能缺乏对于死后之事的安排。这应该是殡葬业公共属性的最基本要求。若一方面不增加墓地规划,一方面任由“市场手段调节供需”,岂不是在人为制造“死不起”的民生之困?至于倒逼移风易俗,如果是以牺牲公共责任的方式去实现,则更是有推卸责任之嫌。

分享到:
(责编:刘春城(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