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京华时报:环评机构“摘帽”后能否实现独立

徐立凡

2015年03月27日09:26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环评机构“摘帽”后能否实现独立

  环评机构摘帽的直接效应,是部分切割政府与环评市场的关系,解决了表层的权力寻租问题,还不足以让环评机构发挥独立作用。

  环保部25日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环评机构脱钩,摘掉的是“红顶中介”的帽子。根据环保部此前的统计,全国上千家环评机构中,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下的超过300家。这些环评机构扮演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成为权力与市场之间的设租媒介。在有的地方,“红顶”环评机构拿了七成环评项目,给环评市场带上了浓厚的垄断色彩。环评领域权力与市场的混搭,还让环评机构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权力平衡的工具。有国家级环评评审专家透露,很多项目在环评报告书送到专家手上时,选址已经定了,根本没有重新选址的选择。对有着“大背景”的项目,根本不敢不批。能坚持真理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为金钱所动的专家“只有10%左右”,大部分专家都是“随风倒”,“谁都不能免俗”。

  环评机构摘了“红顶中介”的帽子,有利于划出立场的边界,阻止权力过度干预。但是,仅是摘帽,恐还不足以让环评机构“免俗”。一方面,此次摘帽的只是属于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交通、农林、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的环评机构还没有确定摘帽时间表,“红顶中介”的身影仍然在环评市场中闪现,市场应有的公平机构仍不能说完全建立起来了。

  另一方面,环保系统内的环评机构,因为掌握着较全面的环境监测与污染源分布信息,拥有的专家队伍最多,与社会化环评机构相比,具有专业上的比较优势。在摘帽成为社会化机构后,还能不能保持专业水平,能否获得环评所需的信息资料,保证专家队伍的稳定性,还未可知。如果脱钩过程中没有相应保障,环评机构就可能出现环评质量倒退的情况。

  最关键的是,即使所有环评机构都摘了“红顶中介”的帽子,经过市场洗礼能够保证环评质量不下降,也不一定能保证环评起到应有的闸门作用。这是因为,环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通常都反映着强烈的政府意志。政府既是环评市场的监管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环评项目的发包人,在政府仍握有主要资源的情况下,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环评机构不能不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此外,即使脱了钩,环评机构仍可能与原属上级部门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政府能够主导环评的倾向性。

  环评机构摘帽的直接效应,是部分切割政府与环评市场的关系,解决了表层的权力寻租问题,还不足以让环评机构发挥独立作用。因此,在环评机构摘帽的同时,政府摘掉机制上、意识上阻碍环保的帽子更重要。比如,建立项目环境责任追究制度、重大项目决策平衡机制等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环评市场乱象,建立既有政府责任也有环评责任的良性环保机制。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