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燕赵晚报:擦亮乡村的“眼睛” 

耿学彬

2015年03月18日08:59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前几天到所在镇附近的村子参观文化一条街建设,发现一些村里主街道两旁都绘满了彩色图画,非常靓丽,就像乡村的脸蛋被涂红了。村民们驻足观看,很喜欢在文化一条街上徜徉。可是村民们对我说,文化一条街上的彩画是固定的,觉得还缺少一些流动的常新的东西,就是说在乡村漂亮的脸蛋上,还缺少顾盼多情的“眼睛”。参观的人们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家认为,在文化一条街上还缺少一个精致的阅报栏。

阅报栏,在农村是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原来一些村里都有,深受群众的欢迎。可是后来随着一些其他文化设施的建设,阅报栏这个传统的文化平台反而被遗忘和丢失了,乡村失去了明亮的“眼睛”。没了阅报栏,所以没事的时候人们只是站在街旁闲谈。现在农村和城市一样,封闭性加强,人和人的交流减少,大家觉得必须有一个简易的公共场所供大家聚合和互通情感,所以对村里的阅报栏这一块“绿地”还是很留恋的。

今年“两会”上,不少委员代表呼吁对城市“文化神经末梢,社会生活情感驿站”的书报亭进行保护和扶持,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拓宽经营范围,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规划,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文化之窗。看到这些我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农村的阅报栏,这也是农村的文化地标,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关部门应像扶持其他行业一样,加大支持力度。

我想,在农村建设一个阅报栏,要比起扶持一个供销部、农资店容易得多。关键是有关部门对农民目前的基本文化需求并不了解,办事没有办到农民的心坎上。如果少建设一些不受农民欢迎的所谓的高端文化设施,拿出一些力量来,给每村一个铝合金或是塑钢的玻璃橱窗,订一些报刊,帮助农村把阅报栏建设好,擦亮农村的“眼睛”,肯定会大受农民的欢迎,这也是为农村和农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农村基础文化设施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只要上级相关部门重视支持,乡镇、村领导加强引导管理,办好阅报栏,使村庄的“眼睛”亮起来,就能留住乡村文化之窗,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