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王青玲:“网络信息化”不会等于“去邮筒化”

2015年03月12日08:36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王青玲:“网络信息化”不会等于“去邮筒化”

  街头邮政信筒已有百年历史,曾在人类通信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邮筒每天收纳的信件也越来越少。(3月11日 《楚天都市报》)

  信息时代谁还在写信?邮筒是否会退出邮政市场?记者跟随武汉市邮政公司投递员进行调查,揭开了团团迷沙。据报道,写信的多是老人和学生。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同“街头邮筒不会隐退”。

  我们并不诧异“两个邮筒一天只收到5封信”,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邮筒,是特定年代特定人群的交流工具。如今,发达的网络即时通迅,在促进人们畅游网络通迅的同时,又让我们共同遗忘了一个名词——“邮筒”。

  毋庸置疑,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网络或是手机去传递信息。便捷、环保、实时回复等优点让传统的写信方式被当今的年轻人摒弃。然而,物质充裕的今天,匮乏的精神需求仍需文字书信的寄托。如同“城镇化”不能没用“乡愁”,“信息化”也不能少了“情味儿”。

  “文字可以让人恋情”,由手机电脑统一打出的文字,怎会有属于个人特别的韵味?!“字如其人”,字是心境的直观展现,含蓄却又内涵。不一样的字体,不一样的信纸,不一样的信封,不一般的感情,书信读起来的情感体验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

  字句斟酌,写信时的心有悸动;研磨话语,读信市的激动不已。那些曾经在纸上传递的思念、温暖,至今仍让我们始终难以忘怀。有“信”的存在,就有“邮筒”生存的空间。

  “邮筒”也是一种城市“文化”。作为一种便民设施,它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邮筒”,任凭互联网如何颠覆传统通讯方式,也抹灭不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得不承认,邮筒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如何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保存“邮筒”里的那份感动?笔者认为,规范化管理避免邮筒变身“垃圾桶”的同时,通过邮筒文化、书信文化的宣传,重拾邮筒韵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尽管任重道远。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