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长江日报:“穷人的孩子当教师” 是一面镜子

刘昌海

2015年03月10日11:56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日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带领团队对全国9个省19个区县的174所学校共7482名教师进行的农村师资调查显示,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学校中,教师的父亲职业为社会中下层和底层者占总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1.50%、64.11%、72.46%和72.01%,而教师的母亲职业为社会中下层和底层者的占比分别为77.81%、86.41%、90.04%和90.00%。(3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结果看起来也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却是在情理之中。毫不夸张地说,“穷人的孩子当教师”是一面镜子,从另一个视角照出了这个社会某种现实。

一是社会分工选择层面存在不公。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上学时一样“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大学同学,若干年后相聚,其个人职业和父辈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官的儿子从政,父辈有钱的孩子经商,只有父母是农民或普通职工的同学仍然在坚守三尺讲台。

遗憾的是,现在这种情形没有根本缓解。比如免费师范生政策,显然只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学生更有吸引力。而“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10年最低从教年限”、“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等限制性规定,只会把这些穷人的孩子牢牢束缚在教师岗位上。

二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待遇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教师之所以吸引不到高端家庭背景的人才,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待遇不高。虽然教师这一职业被人为地赋予了某种高尚的属性,但从世俗的角度看,教师仍然是社会地位较低、收入相对微薄的职业。在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已经大大减少的今天,仍有大量教师想考公务员,却没有一个公务员想考教师就是证明。

“农村家庭的子女支撑起了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这座大厦”,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不怀疑出身底层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但现实的比较难免让他们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过程。更何况,这些教师自身的境遇,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教材。

想要实现“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这一公共政策目标,首先就得打破只有穷人的孩子才当教师这一怪圈。而提高农村教师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增加他们的职业自豪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