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王瓦雷:博士不妨用老乡的眼光重新审视一遍故乡

2015年02月28日09:21 |
小字号
原标题:王瓦雷:博士不妨用老乡的眼光重新审视一遍故乡

1212ss

文/王瓦雷

  春节期间,一篇《博士春节返乡笔记》的悄然走红,在“春晚办得怎么样”、“烟花爆竹该不该燃放”、“年三十晚上谁在坚守岗位”等新春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话题。饱含深情、纠结、悲伤与忧虑的行文,引发了不少返乡者对于“乡愁”的共鸣,也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的争论。

  乡愁,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但试问,在这个地缘关系与人际关系斩不断理还乱的社会里,谁能说自己生来就无故乡?即便地理意义上故乡当真消失了,恐怕心中的故乡依旧挥之不去。对于乡愁的理解,也是各有各的不同,可能是一张船票,可能是一座老宅,可能是一碗饺子,也可能是父母的一头华发。

  读罢《笔记》全文,只能说,博士返乡笔记里的乡村,只是“博士自己的乡村”,不能代表中国乡村的普遍面貌,与之对应的,博士的“乡愁”自然也不能代表所有走出去的人回头望故乡的感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变革,这种变革是潜移默化的,力度对于当前几代人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伴随变革而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思潮的涌入,两者的到来,如同打开了通往更大世界的一扇门。对于农村而言,禁锢在传统生活方式外的“堤坝”瞬间被划开了一道口子,新鲜的想法和行动源源不断的奔涌而出。特别是农村的部分年轻一代,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憧憬已经大大超出了老家温饱生活的满足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去。

  走出去,必然要面对很多问题,不管是外出求学,还是务工。比如《笔记》中提到的交通问题,知识的无力感问题,一旦在外面待的时间久了,还会面临房子车子妻子等面子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这些都是走出去的“村里人”必须面对的角色适应和思想转变,也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困扰着他们。

  留下的人同样有自己的困惑,比如留守子女上学、孤寡老人生活,比如忙着赚钱的村民们人际关系日益稀薄,再比如越来越重的婚丧嫁娶压力。

  但,现实情况似乎没有糟糕到需要悲观和忧伤的境地。走出去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打拼正在创造着新生活,虽然还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却也正在慢慢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如一盘象棋中需要千里直行的“車”,也需要一步一格的“卒”,虽然回到家乡偶尔会感到无所是从,但浓浓的乡情总会在忙碌的工作之外送来丝丝暖意。留下来的人则用自己的执着坚守着农村固有的朴实无华,也在政策支持和辛勤的劳动下让乡村生活逐渐向城市水平迈进。老乡们在面对种种难题时,总有些传统的应对办法,钱多有钱多的活法,钱少有钱少的生活,别样的怡然自得。

  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成因复杂,表现形式也多样,不是简单的感受或者冰冷的数字所能反映的。这些问题比之城市,自然是有相对落后的一面,是发展中必须迈过的坎儿。但如果换个维度,纵向与几年前或者几十年前的自身相比,也许能发现可喜的进步,在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日益重视、惠农措施持续给力的背景下,即使点滴进步,也总能让人有理由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望。何况,很多在外界看来的问题,之于农村自身发展,只是插曲,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当然了,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顽疾,因其复杂程度和难度决定了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彻底,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改革中不断探索谋划布局。

  对于返乡的博士而言,不妨收起乡村社会研究、城乡发展对比的“学术”思维,以一个怀揣乡愁的老乡眼光,重新看一遍自己的故乡,审视它的坚守,它的变革,体会它的淳朴,它的市侩。故乡之所以能够使乡愁情怀绵绵延伸,除了与个人千丝万缕的情感连接,还有它独特的可爱与可恨,张家小弟的孝老爱亲和李家大妈的爱嚼舌根,都是乡村画卷的风景和风情所在,可以有爱恨,但无所谓赞美与悲观。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