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国人春节境外游“大买特买”是傻是精?

蒋萌

2015年02月26日16:1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国人春节境外游“大买特买”是傻是精?

背景:有日本媒体算了一笔账,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总消费金额达60亿人民币,“买!买!买!”的花费至少30亿,尤其“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相对中国前两年出现的“抵制日货”声音,上述消息确实有些讽刺。

环球时报发表观点:日本马桶盖受追捧并非偶然,它的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都达到了很高品质。在很多方面,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差距,既是中国制造的动力,也是它的潜力。但马桶盖成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也不能说是日本制造的光荣。从当年的全球家电霸主,到今天的卖马桶盖、电饭煲,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沦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家电的崛起,逐步压缩了日本制造的“传统领地”。对此,日本人有着切身感受。但无论如何,日本马桶盖都不应是中国制造的目标。如果有中国企业,再去山寨日本马桶盖,那才是真丢人。中国制造应该有更大的雄心,应该有另辟蹊径的创新能力,而不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总是沿着别人的路追赶,我们将永远是个小跟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逆袭”都是起步于临摹,成功于超越。全球化的竞争是无情的,每个民族和国家凭借各自的天赋、努力和机遇,通过竞争、合作、挤压和碰撞,逐渐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希望,中国最终的位置,是可以令国人骄傲的。日本也不会满足于只做一个马桶盖生产强国。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良性竞争,对双方都是强有力的鞭策。

小蒋随想:国人出境旅游时“扫货”的疯狂,不光让老外叹为观止,“扫货者”回国后脑袋冷静下来、算账时也会吓自己一跳。在境外“扫货”中,有理性的“买到就是赚到”,也有非理性的“一窝蜂消费”。比如许多化妆品,在国外购买的价格可能只是国内的一半,甚至更低,爱美的女性自然会大肆“囤货”、帮亲友代购。国人在境外购买名牌手表、电子产品,同样是“图便宜”。即便知道回国无法保修也要买,足见其中的差价诱惑。还有一些境外消费属于头脑发热。国外照样有“大忽悠”,某些导游吃高额回扣是公开的秘密,一些中国游客禁不住蛊惑,也可能买一堆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高价鸡肋”,甚至是伪劣烂货……中国土豪与一般百姓都参与境外扫货,需要反思几点:一是国内的某些商品价格为何那么高?这之中,有多少关税的因素,又受到多少国外品牌歧视性定价的影响?对此,管理者打算如何应对?二是日本马桶盖等的热销,不光说明国货当自强,更表明国内企业对新兴消费方向的研判不足、投入力度有限。再者则是,消费者还需保持理性,不要以为“国外没孬货”。暴力性的“买!买!买!”不能抬高你的“身价”,反而给人留下“人傻、钱多”的印象,不坑你坑谁?

河南120跑海南“接病人”的疑问是非

背景 :日前,网友爆料称一辆河南商丘的120急救车,春节期间出现在海南三亚风景区。针对公车私用的质疑,商丘市卫生局调查后回应称,该车属于商丘市一家名为平原医院的民营医院,平原医院派急救车前往海南三亚接病人情况属实。不过,商丘市卫生局纪委书记崔洪轩表示,该急救车不在商丘市120急救网络范围内。

京华时报发表汤嘉琛的观点:从涉事伤员提供的三亚医院诊断证明、商丘市卫生局等部门的联合调查结果来看,“穿越大半个中国去接人”的说法很可能确无猫腻。但鉴于该急救车有可能没在卫生部门备案又擅自加挂急救标识,该事件暴露的,或许只是民营医院急救车管理乱象的冰山一角。多地媒体都曾报道“黑救护车”违规营运并谋取暴利的现象。一些不具备急救资质的医院违规配置救护车,轻则可能让一些需要帮助的病患付出不必要的经济代价,重则可能贻误最佳救治时机而造成医疗事故。按照规定,调配急救车需遵循“就近、就急、医院能力”的原则,从商丘派一辆急救车去三亚接一位骨折病人,无论如何都不合规范。商丘市平原医院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称,他们派急救车“去外地接病人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仅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知道,调配救护车乱象在民营医院领域可能大量存在。如果最终证实出现在三亚的急救车属于“黑救护车”,有关部门不仅要依法依规对涉事车辆、涉事医院进行处置,还应以此为契机对违规配置救护车的乱象进行排查。出于对公众生命安全负责的考虑,有关部门须加强对“120”等专用急救标识的管理和规范,防止各种“黑救护车”继续“谋财害命”。

小蒋随想:某些规定太过理论化,某些执行不接地气,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为“不按规矩出牌”提供了生存空间。就“黑救护车”而言,是有需求就有市场的产物。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当下,患者前往异地求医很常见。但出于各种原因,有些重病者又有被运回老家的需要。此时,只在本地运行的正规120急救车,往往无法提供长途运送患者的服务。而患者又无法搭乘飞机、火车、普通汽车等返家,此时“黑救护车”反而成了“及时雨”。事实上,在许多大城市的大医院门口,“黑救护车”揽活已成常态。另一方面,如果某人在外地发生意外,在接受紧急救治之后,也有返乡进一步治疗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源于医保报销无法“全国通用”,又因为家人前往异地照料开销更大)。平原医院院长称,派急救车“去外地接病人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恐怕与此也有关。无论如何,“黑救护车”的存在都有正规救护车服务缺位、管理不人性化的因素。医保异地使用“很难”,急救车跨区域运行难道“更难”?回到本例,如果是公车私用,惩处不应手软。如果是去拉病人,则要另当别论。至于车辆是不是“黑救护车”,也该有个权威印证。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