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杨刘:如何看待“子弟”与高校的“啼笑因缘”?

2015年01月25日15:04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杨刘:如何看待“子弟”与高校的“啼笑因缘”?

  近日,湖南大学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而被接收学生多为教育系统“子弟”,这被公众质疑或存在“转学腐败”。目前,该校决定撤销同意17名研究生转学的决定,并启动调查和追责程序。(新华网1月25日)

  看到这则新闻,本人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那句“寒门难出贵子”。去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超过170万,高校招生计划在60万左右,而全国排名靠前的名校招生名额却是少之又少,但就在这很少一部分中,还有被“照顾”的名额瓜分,此新闻一出,让多少看客瞠目、学子心寒。一般大学的学生以“转学”这种形式,龙门之跃般地与985大学结缘,其中还裹挟着“气候不适”、“油画过敏”这种啼笑皆非的原由,不禁让人感叹这些人到底和湖南大学是怎样的一种“啼笑因缘”。

  提到考研,最有代表性的名词还得是“占座”。每到临考前少则数月,多则一年,众多校怀抱继续深造愿景的学子占座耕读,为的就是哪朝走进理想学府。但是,就有那么个别特殊人群,他们披着“照顾职工家属”的外衣,戴着“体恤特殊情况”的头衔,冲击正常教育秩序,忽视社会道德底线,漠视教育的公平公正,以“暗箱转学”等方式切断社会公平竞争的良性循环,腐蚀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后,个别“圈内人”对这种做法却乐此不彼,对那些个诘屈聱牙的理由说得仿佛也大义凛然。自己是教育系统的“圈内人”,但圈内人用圈内资源岂能像用自家的锅碗瓢盆那样随便?教育工作者服务于教育行业已经通过工资等形式体现了劳动价值,他们公权私用的部分其实就是一种权利增值和权利腐败。回过头看,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而不是教育从业者的合资工厂,更不是个别有话语权个人的招呼站,怎能慷公家之慨,行私人之事?难道教育行业从业者对此还“傻傻分不清”?我想他们其实不是分不清,只是不想分清罢了。分清楚了这些理由就不好使了,分清了就不能让自己及家属得到“照顾”了,那就岂不“泯然众人矣”?

  同时,让我们换种思考方式,按照这种行事逻辑,圈内人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该或多或少受到了“照顾”,那他们应该是在成长成才方面“先富”起来的人了吧!现而今在高等教育阶段又要照顾,究竟该对此类人士评价为“先天不足”还是“为富不仁”呢?如果原因是前者,试问你们又有何立场动用公权以济私事?如果原因是后者,岂不是与让老百姓愤怒的“开着豪车拿低保”者相同?

  据湖南大学称,已经撤销对对该17名学生转校同意,“并启动调查和追责程序”,我们且等待调查追责结果出炉。唯物主义辩证法中提到,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我们姑且将湖南大学同意接受作为内因看待,那外因是什么?是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打了招呼,还是此种“转学”已为陈规?其事件的原因看似简单明了,其实所映射的社会乱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却盘根错节,这些特权打通的“关节”,正是社会公平正义被打断的“骨折处”。撤销对转学决定的同意还不能为此事画上句号,这也惊醒我们,教育改革要慎重,不要一杆天平还没有树立起来就打破原有的天平,规范教育制度,公开运作程序、加强教育行政监督及处置力度还任重道远。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